第156章 孔门四忧 修行的警钟(2 / 8)
>
,潜心修学修德,“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汉书?董仲舒传》),这种“内外兼修”
使他既能“推明孔氏”
,又能“为群儒”
,将修德从个人修养升华为治国理念。
宋代的周敦颐,以“主静”
修德,提出“无欲故静”
(《太极图说》)。
他在《通书》中说“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认为修德的核心是“诚”
。
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
(《宋史?周敦颐传》),以行动践行修德,这种“宁弃官不违德”
的坚守,正是“修德”
的真谛。
当代社会,“德之不修”
表现为功利主义对道德的侵蚀——有人为名利不择手段,如“学术造假”
违背诚信之德;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缺失见义勇为之德。
但也有“感动中国”
人物如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以“病躯办学”
修奉献之德;王顺友“马班邮路”
二十年,以“送信不辍”
修责任之德。
这些例子证明,修德仍是当代人的精神刚需,正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二、学之不讲:学问传承的断裂
“学之不讲”
的“学”
,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学道”
——对仁、义、礼、智的探求;“讲”
是“讲习”
“传授”
,如《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通过问答讲习,使学问内化。
“不讲”
并非无知,而是“有学不传”
,如《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最终导致学问失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将讲学视为使命。
他在杏坛“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采用“因材施教”
的讲学方式:对“朽木不可雕也”
的宰我,仍耐心引导;对“野人也,不如儒生”
的子路,循循善诱;对“回也闻一以知十”
的颜回,深入探讨。
这种“有教无类”
的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垄断,使学问走向民间。
“学之不讲”
的后果,是文明的断裂。
战国时期的墨家,因墨子后学“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韩非子?显学》)各执一词,不讲学交流,最终“墨离为三”
,逐渐衰落;汉代的“今文经学”
与“古文经学”
因“各守师说,不讲融通”
,导致经学分裂,“博士弟子”
只能“专经学习”
,难以贯通六经。
这些历史教训印证了孔子的忧虑——不讲学则学问僵化,传承断裂。
讲学的典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