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 君子的修身路(2 / 9)
小相焉”
,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独赞曾皙,因为这种“与道合一”
的境界,正是“志于道”
的最高体现——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契合。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志于道”
展为“大丈夫”
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他周游列国,“说齐宣王、梁惠王”
,虽“迂远而阔于事情”
,仍“欲以其所知,改造世界”
(钱穆语),这种对“仁政之道”
的执着,是对孔子“志于道”
的最好继承。
宋代的张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的誓言,将“志于道”
推向新的高度。
他“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
,即使“仕宦不遂”
,仍潜心研究“气本论”
,试图为“道”
找到宇宙论的根基,这种“为道献身”
的精神,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脉相承。
二、据于德:品德的坚实根基
“据于德”
的“据”
,是“凭借”
“依托”
,《说文解字》“据,杖持也”
,意为“如拄杖般依靠”
;“德”
是“道的体现”
,《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
是内化于心的品德,是“道”
在个体身上的显现。
孔子的“据于德”
,是将“道”
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如“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使“道”
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德”
与“道”
的关系,如同体与用——“道”
是本体,“德”
是功用;“道”
是根源,“德”
是显现。
《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
,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
孔子强调“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好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力气,而是驯良的品性,正如君子值得称道的不是才能,而是高尚的品德。
“据于德”
就是让品德成为人生的基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孔子“据于德”
的具体实践,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他“食不言,寝不语”
(《论语?乡党》),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论语?乡党》),是对他人的体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是对君臣关系的坚守。
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都是“德”
的体现,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品德的根基就在日常的点滴中。
“据于德”
的反面,是“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乡原看似“好好先生”
,实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没有坚定的品德立场,是破坏品德的“盗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