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 夫子的权衡(3 / 8)

加入书签

是对贫困的麻木,而是对“道”

的专注——“用之”

时能“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论语?为政》),“舍之”

时能安于陋巷,正如《孔子家语?颜回》记载他“不迁怒,不2过”

,情绪与行为的稳定使他能从容应对进退。

颜渊的“行”

体现在对“仁”

的追求。

他问“仁”

,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他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将“行”

落实到具体的克己实践;当孔子称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论语?雍也》),可见其“行”

的持续性。

这种“行”

不依赖外在认可,而源于内在自觉,与孔子“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的主张完全契合。

颜渊的“藏”

展现“不怨天尤人”

的修养。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虽是孔子的自述,却可用来形容颜渊。

他在“用之”

无望时,从未抱怨“世无知己”

,而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地钻研学问,这种“藏”

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蓄能,如《周易?乾卦》“潜龙勿用”

,潜藏是为了时机成熟时的“飞龙在天”

孔子与颜渊的共鸣,是“道同”

的默契。

《论语?先进》记载“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这种“不说”

(悦)不是盲从,而是深刻理解后的认同——对“行藏”

之道的共同领悟,使他们越师生关系,成为精神上的同道。

正如《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颜渊是孔子“行藏”

之道的最佳知音。

四、子路之问:勇与谋的辩证

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

,源于其“好勇”

的特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这种勇武使他在战场上无畏,却也让他对“行藏”

中的“藏”

缺乏理解。

他关注的是“行三军”

的伙伴,隐含对自身勇武的自信,却未深思“勇”

的边界,这种提问恰好为孔子阐述“智勇相济”

提供了契机。

“暴虎冯河”

的批判,指向“勇而无谋”

的危险。

“暴虎”

是徒手搏虎,“冯河”

是徒步过河(《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

),都是鲁莽之举。

孔子批评这种“死而无悔”

不是真正的勇,而是“匹夫之勇”

(《孟子?梁惠王下》)。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告诫子路“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强调勇需以义为准则,否则会酿成祸乱。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的提出,确立“智勇相济”

的标准。

“临事而惧”

不是恐惧,而是“戒慎恐惧”

(《礼记?中庸》)的审慎,如《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战前评估;“好谋而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