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 夫子的求知路(4 / 12)
p>的统一。
“好古”
与“知今”
在孔子那里相辅相成。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理解,这正是“好古”
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周游列国时,他每到一个诸侯国,必“观其风俗,考其政制”
(《孔子家语?六本》),对照古代制度分析利弊。
在卫国,他见人口繁盛,便对冉有说:“庶矣哉!”
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富之。”
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教之。”
(《论语?子路》)这种“庶之→富之→教之”
的治理思路,正是借鉴了周公“敬德保民”
的思想,将古代的治国理念应用于现实,可见“好古”
是“知今”
的工具,传统是照亮现实的镜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比墨子“言必称尧舜”
的复古倾向,更能显现孔子“好古”
的理性。
墨子也推崇古代圣王,但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更倾向于回到更古老的夏朝制度,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而孔子“从周”
,是因为周朝制度“损益可知”
(《论语?为政》),具有可改进的空间,能够适应时代展。
他称赞子张“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认为历史是在继承中展的,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使“好古”
避免了沦为复古主义的危险,正如《周易?系辞》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对传统的合理继承才能实现长久展。
三、敏以求之:勤勉执着的求知实践
“敏以求之”
的“敏”
,《说文解字》解释为“疾也”
,指动作迅、反应敏捷,在求知的语境中特指勤奋不怠、坚持不懈。
孔子的“敏”
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贯穿终身的学习态度,正如他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敏以求之”
的勤奋有诸多具体表现。
晚年研读《周易》时,他“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串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因反复翻阅而多次磨断,需要弟子重新编连。
《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晦涩难懂,他却反复揣摩,甚至为其作注,即《易传》中的“彖辞”
“象辞”
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
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衰减,如同《周易?乾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敏以求之”
不仅体现为勤奋,更注重方法的得当,包括“学思结合”
与“学行结合”
两个方面。
《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他在研究《周易》的“困卦”
时,不仅诵读“困而不失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