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无隐之教 夫子的赤诚(2 / 8)

加入书签

/p>

那天傍晚,子路在厨房帮厨,见孔子亲自清洗祭祀用的青铜鼎,边洗边说:“礼者,敬也。

不懂就问,才是真敬。”

(《孔子家语?曲礼》)可这种行动回应,在急性子的子路看来,仍是“避而不答”

孔子始终以行动回应质疑——在陈蔡绝粮时“讲诵弦歌不衰”

,芦席上的野菜汤结了层薄冰,他仍用冻得红的手指在地上画礼器形制;在卫国匡地被围时“言笑自若”

,匡人举着戈矛逼近,他还在给弟子讲“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

这种“行胜于言”

的风格,反而加深了部分弟子的误解,就像沉默的父亲总被孩子误会“不爱自己”

对比“少正卯之教”

的哗众取宠,更显孔子“无隐”

的深沉。

《荀子?宥坐》记载少正卯在鲁国也办私学,“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

,讲课时常“揭秘”

各国宫廷秘闻:“齐桓公与管仲其实是仇敌”

“晋献公晚年被狐狸精附体”

,用猎奇吸引学生,课堂上总是哄堂大笑。

弟子们习惯了少正卯式的“全抛式教学”

,自然会觉得孔子有所保留。

却不知“隐”

与“显”

的区别:少正卯显的是猎奇,孔子显的是根本——就像少正卯给的是钓鱼的乐趣,孔子给的是钓鱼的方法;少正卯隐的是逻辑,孔子隐的是冗余——少正卯隐藏矛盾让故事好听,孔子省略细节让道理清晰。

二、吾无隐乎尔:坦诚的教育态度

“无隐”

的“隐”

,《说文解字》“蔽也”

,指刻意掩盖,像用布蒙住珍珠。

孔子的“无隐”

体现在知识传授的“开放性”

——不把知识作为私有财产,就像农夫不把种子藏起来,而是分给邻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这些在当时属“王官之学”

的典籍,原本藏在周天子的秘府,只有贵族子弟能接触。

孔子却把它们公开传授给平民弟子:贫如颜回“箪食瓢饮”

能读《诗》,贱如冉雍“父为贱人”

能学《礼》,这种打破“礼不下庶人”

的行为,本身就是“无隐”

的最好证明,就像把皇宫的藏书搬到街头的书架。

“无隐”

不是“和盘托出”

,而是“按需传授”

的智慧。

子路问“闻斯行诸”

(听到就做吗),孔子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要先问父兄);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却得到“闻斯行之”

(赶紧去做)的答案。

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这种“因材施教”

的差异化教学,看似“有所保留”

,实则是最高级的“无隐”

就像医生给体虚者开补药,给火旺者开凉药,剂量不同不是藏私,而是对症。

子夏后来总结:“夫子之教,如春雨润田,肥地多浇,瘦地少灌,看似不均,实则至公。”

(《孔子家语?教学》)

面对具体问题,孔子的“无隐”

表现为“知无不言”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