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o章 论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智慧(1 / 13)

加入书签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在《论语?述而》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短短八字,如同穿越千年的箴言,凝练着孔子对自然、生命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它并非简单的行为记录,而是儒家思想中“仁爱”

“中庸”

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源头。

时至今日,当人类面临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时,重新解读这八字箴言,不仅能让我们窥见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更能为当代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宝贵的思想滋养。

接下来,我们将从字面含义、时代背景、思想内核、古今实践及当代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背后的深厚底蕴。

一、字面解析:孔子渔猎行为的细节与分寸

要理解“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深层含义,先需准确把握其字面所指。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渔猎方式、对象选择的精准界定,体现了孔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的严谨态度与分寸感。

“钓而不纲”

,其中“钓”

指的是用鱼竿钓鱼,这是一种单人操作、针对性捕捞的方式,一次通常只能捕获一条鱼;而“纲”

则是指在河流或湖泊中横拉一根大绳,绳上系满鱼钩或网眼极小的渔网,能够一次性大量捕捞鱼类,甚至连幼鱼都难以逃脱。

孔子选择“钓”

而非“纲”

,本质上是在主动限制捕捞规模,避免对鱼类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在古代社会,渔业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若一味追求“纲”

这种高效却掠夺性的捕捞方式,短期内虽能获得大量渔获,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鱼类数量锐减,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展。

孔子的选择,正是基于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朴素认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与保护自然之间找到了平衡。

“弋不射宿”

,“弋”

指的是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这种方式既能捕获鸟类,又能通过绳子回收箭矢,是古代常见的捕猎方式;“宿”

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栖息在巢中的鸟类,二是指夜间归巢休息的鸟类。

孔子“不射宿”

,先体现了对鸟类生存状态的尊重——夜间或栖息时的鸟类,往往处于放松、无防备的状态,此时捕猎,违背了“不趁人之危”

的道德准则;其次,归巢的鸟类中,很可能有孕育幼鸟的雌鸟或需要哺育的亲鸟,若射杀这类鸟类,不仅会导致个体死亡,还可能造成鸟巢中幼鸟因失去照料而夭折,对鸟类种群的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看,“不射宿”

也暗含着对生命节律的顺应——鸟类昼出夜伏,这是自然赋予的生命规律,孔子不破坏这种规律,正是“天人合一”

思想的早期体现。

细究孔子的这两种行为,我们会现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克制”

与“选择”

他并非完全反对渔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渔猎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完全禁止不现实;也并非盲目进行渔猎——而是在渔猎的方式、时间、对象上做出了符合道德与生态规律的选择。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态度,正是儒家“中庸”

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具体实践,既不极端地“征服自然”

,也不消极地“敬畏自然”

,而是以理性、适度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