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3 / 13)

加入书签

于每个人的心中(“性相近也”

),但这颗种子能否芽、生长,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欲仁”

的主动选择。

没有“欲仁”

的意愿,即便外界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仁”

;有了“欲仁”

的意愿,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仁”

的底线。

(一)“欲仁”

是打破“道德惰性”

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非没有“仁”

的潜能,而是被“道德惰性”

所束缚——习惯于随波逐流,在面对道德选择时选择“省事”

“利己”

,而非“向善”

“利他”

例如,看到老人摔倒时,因担心被讹诈而选择旁观;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因怕麻烦而选择回避;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因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

这些行为的本质,并非缺乏“仁”

的能力,而是缺乏“欲仁”

的意愿,被“道德惰性”

拖入了“不作为”

的泥潭。

而“欲仁”

的意愿,恰恰是打破这种“道德惰性”

的关键。

当一个人主动产生“我要成为有仁德的人”

的想法时,他会从“被动遵守道德”

转变为“主动践行道德”

,从“回避道德选择”

转变为“直面道德挑战”

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欲仁”

打破“道德惰性”

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滑坡,许多士人为了名利放弃道德坚守,选择依附诸侯、迎合乱世。

但孔子却始终保持“欲仁”

的坚定意愿,周游列国时即便“陈蔡绝粮”

、身陷困境,也从未放弃“仁”

的追求——他拒绝为了生存而妥协于不符合“仁”

的政治主张,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主动的道德选择打破了“乱世无仁”

的惰性认知,成为后世“仁德”

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欲仁”

的意愿同样能打破“道德惰性”

,激个体的道德行动。

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王顺友,作为一名乡村邮递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中奔波了2o年,每年步行36o公里,投递邮件准确率1oo。

这份工作枯燥、辛苦,甚至充满危险(需翻越悬崖、穿越丛林),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但王顺友却凭借“欲仁”

的意愿——“我要把邮件安全送到乡亲手中,这是我的责任”

,打破了“怕苦怕累”

的惰性,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了“敬业”

“诚信”

的“仁”

的内涵,成为普通人践行“仁”

的榜样。

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欲仁”

的主动意愿,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突破“道德惰性”

,实现“仁”

的价值。

(二)“欲仁”

是抵御“外部诱惑”

的屏障

除了“道德惰性”

,个体在实现“仁”

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外部诱惑”

——名利、权力、物质享受等,这些诱惑往往会让人偏离“仁”

的轨道,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

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权力与财富,贪污受贿、滥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