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从孔子之语辨君子小人品格(5 / 10)

加入书签

利不择手段,同时又时刻担心名利会失去,因此长期处于“得之则喜,失之则忧”

的焦虑状态中。

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小人常常不择手段,违背道义与道德原则。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里克,为了争夺权力,先后杀死了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奚齐与卓子,试图拥立重耳为君。

但当重耳拒绝回国后,他又转而拥立夷吾为君(晋惠公)。

然而,晋惠公即位后,担心里克再次作乱,便以“杀二君与一大夫”

为由,赐死了里克。

里克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最终却落得身异处的下场,他的一生都在为权力焦虑,从未有过片刻的安宁。

在拥有名利之后,小人又会陷入对失去的恐惧中。

他们时刻担心他人会夺走自己的名利,因此变得猜忌多疑、患得患失。

例如,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获得了极高的权力与地位。

但在秦始皇去世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秦二世)。

此后,他又担心赵高会取代自己,不断与赵高争斗,最终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街头。

李斯的一生,始终在为权力焦虑——追求权力时不择手段,拥有权力后又恐惧失去,最终在无尽的焦虑中走向毁灭。

小人对名利的焦虑,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将个人价值完全等同于名利的多少。

当名利得到满足时,他们会短暂地感到满足,但很快又会陷入对更高名利的追求中;当名利面临失去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受到威胁,从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与恐惧。

这种以名利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让小人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二)“长戚戚”

之表现二:心胸狭隘,为琐事怨恨

小人的“长戚戚”

,还表现为心胸狭隘,容易因琐事产生怨恨与不满。

小人的格局狭小,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与个人的得失,无法容纳他人的优点与差异,也无法容忍他人的过错与冒犯,因此常常陷入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中,内心充满怨恨。

在与人交往中,小人常常斤斤计较,容易因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

例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公,因一次“食指大动”

的小事与郑灵公产生冲突。

有一次,郑灵公得到一只大鳖,准备宴请大臣,子公得知后,手指突然动了一下,预言自己一定能吃到鳖肉。

但在宴会上,郑灵公故意不给子公鳖肉,以此羞辱他。

子公为了报复,竟“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礼仪,还激化了与郑灵公的矛盾。

最终,子公联合其他大夫杀死了郑灵公,自己也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被杀。

子公因一件小事与君主产生怨恨,最终导致双方同归于尽,展现了小人因心胸狭隘而陷入“长戚戚”

的悲剧。

在面对他人的优点与成就时,小人常常会产生嫉妒心理,进而怨恨他人。

他们无法接受他人比自己优秀,更无法为他人的成就感到高兴,反而会通过诋毁、排挤等方式,试图打压他人。

例如,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夫庞涓,与孙膑一同学习兵法,深知孙膑的才华远胜于自己。

后来,庞涓成为魏国的将军,担心孙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以邀请孙膑到魏国为官为由,将孙膑骗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砍掉了孙膑的双脚,使其无法为其他国家效力。

庞涓的嫉妒与怨恨,不仅毁掉了孙膑的一生,也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中——他始终担心孙膑会复仇,最终在马陵之战中,被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