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从曾子临终之语悟修身之慎(1 / 8)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泰伯》中记载的曾子临终召弟子场景,短短数语却震撼人心——“启予足,启予手”
的细微动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引诗自况,“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释然感叹,勾勒出一位儒家学者终其一生坚守“修身”
之道的形象。
曾子此语,绝非简单的临终嘱托,而是对自己一生践行儒家“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伦理的总结,是对“慎独”
“慎行”
修身准则的最终印证,更是对弟子传承儒家道德理念的殷切期许。
透过这一临终场景,我们得以窥见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要义,领悟“慎”
之一字对个人品格塑造与道德坚守的重要意义。
一、春秋语境下的“身体观”
与“修身”
伦理
要理解曾子“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意,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当时社会对“身体”
的认知与“修身”
伦理的内涵。
春秋时期,“身体”
不仅是生理存在,更被赋予了道德与伦理意义,是“孝”
的载体、“礼”
的践行工具,而“修身”
则以维护身体的完整、践行道德准则为核心,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根基。
(一)“身体肤,受之父母”
: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
在春秋时期的宗法社会中,“身体”
被视为连接家族血脉与道德责任的纽带,“身体肤,受之父母”
的观念已初步形成,认为身体的完整与洁净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孝”
的基本体现。
这种身体伦理源于当时的宗法制度——家族的延续依赖血脉传承,个人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族,维护身体的完整,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承担家族责任的基础。
《诗经?小雅?小弁》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便体现了对父母赋予身体的珍视;《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祁子在国家危难时“曰:‘君辱臣死。
’遂死之”
,以生命守护君主与国家,其背后也隐含着以身体践行忠义、不辱父母所予身体的伦理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损伤身体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父母与家族的不孝,因此,维护身体的完整与安全,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道德责任。
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深受这种身体伦理的影响。
他一生坚守“孝”
的准则,将维护身体的完整视为“孝”
的,“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正是在向弟子展示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证明自己未违背“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伦理,以终其一生的践行,完成了对父母与家族的“孝”
道责任。
(二)“修身”
为基:春秋时期的道德修养理念
春秋时期,随着人文思想的兴起,“修身”
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道德追求,其核心是通过规范言行、涵养品德,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进而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此时的“修身”
,既包括对身体行为的约束(如遵循礼仪规范、避免身体损伤),也包括对内在品德的培养(如坚守仁、义、礼、信),是外在行为与内在品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