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2 / 11)
内在品德,成为君子“仁”
“礼”
“义”
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时,虽学识渊博,却仍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其“谦逊”
行为源于对知识的敬畏与对“仁”
德的追求,而非等级约束。
(三)曾子对“谦德”
的展:从“行”
到“心”
的深化
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谦德”
思想,将“谦”
从“行为层面”
提升至“心灵层面”
,形成“谦学”
“谦行”
“谦心”
三位一体的修身体系。
他提出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聚焦“谦学”
,强调谦逊的求学态度;“有若无,实若虚”
,关注“谦行”
,倡导谦逊的处世方式;“犯而不校”
,着眼“谦心”
,培育谦逊的待人胸怀。
曾子的“谦德”
论述,彻底摆脱了西周“礼”
治下的等级束缚,将“谦”
转化为纯粹的道德追求——即使身处高位、学识渊博,也需保持谦逊,因为“谦”
的本质是对他人价值的尊重、对自我局限的认知,是“仁”
德的核心体现。
这种“谦德”
思想,为后世儒家“谦谨修身”
理念奠定了核心框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德”
的经典阐释。
二、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谦逊求学的姿态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是曾子对“谦学”
的核心诠释,指有能力的人向能力不足的人请教,学识渊博的人向学识浅薄的人请教。
这种“谦学”
姿态,并非否定自身能力与学识,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对他人价值的认可,是君子获取新知、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以能问于不能”
:放下优越感,现他人之长
“以能问于不能”
的核心,是放下“能力优越”
的傲慢,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现能力不足者身上的独特价值。
每个人的经历、视角不同,即使能力有限,也可能在特定领域、特定问题上拥有独到见解,有能力者若能放下身段请教,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春秋时期的“谦学”
案例:孔子问礼于老聃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
,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却始终保持“以能问于不能”
的谦学姿态。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前往周都洛阳,向当时担任“守藏室之史”
的老子请教“礼”
的学问。
老子虽不如孔子在“仁学”
“教育”
领域的成就突出,却在“天道”
“无为”
思想与“礼”
的本源认知上有独到见解。
交流中,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番话让孔子深受启,意识到自己过于强调“礼”
的形式,却忽视了“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