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 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4 / 17)

加入书签

与困惑等。

但正是因为具有坚定的意志,他们才能在这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放弃,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艰险,多次陷入困境,“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坚持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屈原被流放他乡,远离故国与亲人,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愤,但他依然心系故国,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从未向奸臣与昏君低头;文天祥被俘之后,元军对他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甚至用亲情来感化他,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降,用生命扞卫了自己的理想与民族气节。

这些“士”

的经历告诉我们,坚定的意志是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意志,才能在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其次,“毅”

体现在“士”

的行动执着上。

“士”

不仅有高远的志向与坚定的意志,更有将志向付诸实践的执着行动。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宣扬与思想上的思考,而是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虽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致力于教育事业,广收弟子,传授知识与道德观念,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士”

,为实现“仁”

的理想播下种子;墨子为了实现“兼爱”

“非攻”

的理想,带领弟子们四处奔走,不仅在理论上宣扬自己的主张,更在实践中阻止战争,帮助弱小的国家抵御强大的国家的侵略;范仲淹在担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展农业,改善百姓的生活;在担任朝廷官员时,他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始终为国家的富强与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这些“士”

的行动,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证明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士”

的使命。

“弘”

与“毅”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若无“弘”

,志向狭隘,胸怀狭小,便只能囿于个人私利,无法放眼天下苍生,即便有坚定的意志,也只能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承担起“士”

的沉重使命;若无“毅”

,意志薄弱,行动迟缓,即便有高远的志向与博大的胸怀,也会在重重困难与诱惑面前轻言放弃,难以将志向付诸实践,无法实现“士”

的理想。

只有将“弘”

与“毅”

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士”

,才能承担起“任重而道远”

的使命,才能在践行“仁”

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任重”

的践行:从历史到现实的“仁”

之担当

“任重而道远”

,短短五个字,道尽了“士”

的使命之艰巨与征程之漫长。

“任重”

,重在何处?曾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仁以为己任”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追求,它并非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等方方面面。

将“仁”

作为自己的责任,意味着要以高尚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宽广的胸怀关爱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