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2 / 11)

加入书签

>理念付诸实践,但“学”

的内涵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包含了个人道德修养、精神成长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二)春秋时期的“谷”

:俸禄背后的生存需求与社会地位

“谷”

在春秋时期之所以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生存需求以及社会地位体系密切相关。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春秋时期,谷物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

而“俸禄”

(谷),则是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的官员俸禄多以谷物计量,如《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俸禄可达“田十万”

“禄万钟”

(一钟约等于六斛四斗谷物),普通官员也有相应的谷物俸禄。

获得俸禄,意味着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保障自己与家人的基本生存,这对于大多数家境普通的人来说,是极为现实的需求。

此外,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等级体系中,“仕”

(做官)不仅意味着获得俸禄,更意味着获得社会地位与话语权。

当时的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不同等级,“士”

是统治阶层的最低等级,而“仕”

是普通民众晋升为“士”

阶层的主要途径。

一旦通过求学获得官职,便意味着从庶民阶层上升到士阶层,拥有了参与政治、表意见的权利,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

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境遇,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誉,因此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

与“谷”

(禄)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求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谋求官职,谋求官职是为了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

这种“为学求禄”

的逻辑,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会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能够越现实的生存需求与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孔子对“学”

与“谷”

关系的态度

孔子并非反对弟子通过学习谋求官职与俸禄,相反,他认为“学而优则仕”

是合理的——一个人学习优秀、品德高尚,就应该出来做官,将自己的知识与道德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实现“仁政”

的理想。

孔子曾多次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如推荐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推荐子贡参与外交事务,推荐冉有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宰臣等。

他认为,官员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做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但孔子反对的是将“求禄”

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反对“为学求禄”

的功利化倾向。

他认为,求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修身”

——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与精神境界,而“求禄”

“仕”

只是求学的自然结果,而非最终目的。

如果将“求禄”

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就会忽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导致“学”

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不仅无法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可能因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孔子曾对弟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