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 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6 / 10)

加入书签

厚老实”

,看似对家庭负责,却在生活中缺乏担当,做事敷衍:家务推给他人,孩子教育不管不顾,家庭遇到困难时只会逃避,以“我本来就不擅长处理这些事”

为借口,其“质朴”

不过是掩饰懒惰与不负责任的借口,最终导致家庭矛盾加剧,影响家庭和谐。

这种“侗而不愿”

的品性,看似无害,实则危害深远——它不仅会让个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停滞不前,无法实现成长,还会传递“懒惰有理、敷衍无罪”

的负面价值观,影响身边人的态度与行为,形成“得过且过”

的不良氛围。

四、解析“悾悾而不信”

:诚恳表象下的失信本质

“悾悾而不信”

,是孔子批判的第三种虚伪品性。

“悾悾”

本指诚恳、空疏的样子,看似态度真诚、毫无城府,如《说文解字》中解释“悾,空也。

从心,空声”

,原指内心坦诚、不藏私念。

但“悾悾”

的价值在于“信”

——坚守承诺、诚实守信,若失去“信”

的支撑,“悾悾”

便沦为掩饰失信、骗取信任的伪装,成为“看似诚恳,实则无信”

的虚伪品性。

(一)“悾悾”

的本真:诚恳与守信的共生

在儒家伦理中,“悾悾”

的本真是“诚恳”

与“守信”

的共生——外在表现为态度坦诚、言行质朴,内在则坚守“言必信,行必果”

的原则,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便全力以赴。

这种品性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也是个人立身的根本。

1历史中的“悾悾而信”

典范

战国时期的商鞅,便是“悾悾而信”

的典型。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前,为了获取民众信任,在咸阳城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当众宣布:“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民众起初不信,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最终,一名百姓尝试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给予五十金。

这一“徙木立信”

的举动,以诚恳的态度与守信的行为,让民众相信商鞅变法的决心,为变法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悾悾”

,是不搞权谋、坦诚布公的态度;他的“信”

,是说到做到、坚守承诺的行动,二者结合,让他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

东汉时期的范式,也是“悾悾而信”

的榜样。

范式与张劭是好友,二人约定两年后范式到张劭家拜访。

两年后,张劭提前准备好酒菜等待范式,家人劝他“路途遥远,范式未必会来”

,张劭却坚信范式会信守承诺。

果然,范式如期而至,二人畅饮尽欢。

后来张劭去世,范式在千里之外得知消息,立即赶去奔丧,为张劭执绋送葬。

范式的“悾悾”

,是对友情的坦诚珍视;他的“信”

,是对约定的坚定坚守,这种品性让“鸡黍之交”

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

2“悾悾而信”

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悾悾而信”

的品性依然是人际交往与社会运行的核心支撑。

在商业领域,“诚信经营”

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坚守产品质量承诺,才能赢得市场信任;在个人交往中,“诚实守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