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 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4 / 8)
>的精神承担起治水的责任,最终成功治理洪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安居乐业。
这种“解百姓之困”
的责任担当,正是“有天下”
的核心内涵——掌权者的要责任,是解决百姓最迫切的困难,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而非追求个人的权势与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教化百姓:促社会和谐的责任担当
舜执政时,同样以“教化百姓、促社会和谐”
为重要责任。
当时,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百姓之间存在“父子不亲、君臣不义、夫妇不和、长幼无序、朋友不信”
等问题。
舜深知,仅靠刑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教化,让百姓树立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于是,舜任命契为司徒,负责推行“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教导百姓遵守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任命皋陶为大理,负责制定刑罚,“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
,通过刑罚辅助教化,让百姓知敬畏、守规矩;同时,他还亲自以身作则,以孝悌、诚信、仁爱等品德影响百姓,让百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经过舜的教化与治理,社会风气得到显着改善,“百姓亲和,诸侯顺服”
,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的和谐局面。
这种“促社会和谐”
的责任担当,同样是“有天下”
的重要内涵——掌权者不仅要解决百姓的物质困难,还要关注百姓的精神需求,通过教化提升百姓的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孔子赞舜禹的深层用意:对“仁政”
与“公心”
的呼唤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的混乱局面,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推行“仁政”
,而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执政境界,正是他心中“仁政”
与“公心”
的完美典范。
因此,他对舜禹的赞叹,背后蕴含着深层的用意——既是对上古“公天下”
传统的缅怀,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更是对后世为政者与士人的期望。
(一)批判春秋“私天下”
的政治现实
春秋时期,“私天下”
的现象盛行,诸侯将权力视为家族私产,为争夺权力与利益相互攻伐,卿大夫则以权谋私,欺压百姓,导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孔子对这种政治现实深感痛心,他认为,这种“私天下”
的做法违背了“礼”
与“仁”
的原则,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而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境界,恰好与春秋时期的“私天下”
形成鲜明对比——舜、禹不私享权力、不贪图私利,始终以百姓福祉为根本;而春秋时期的诸侯与卿大夫,却将权力与利益视为私有,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
孔子通过赞叹舜禹,实则是在批判当时的政治现实,指出“私天下”
的危害,呼吁统治者回归“公天下”
的传统,以“公心”
治理天下。
例如,孔子曾批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
,认为这是“僭越周礼”
的行为,本质上是季孙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