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语》开篇三句之我见(3 / 7)

加入书签

惯和思维方式,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的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明智、正确的选择。

(三)学习之乐

进德修身,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往往被视为一个充满痛苦与挣扎、艰辛与磨难的过程。毕竟,要与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气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打破原有的舒适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与个人修养,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艰辛,承受身心的双重压力。然而,孔子却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与深刻的人生体悟,从中领悟到了无尽的“悦”和“乐”,这其中蕴含着极为深刻、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个人修养的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极为深刻、极为丰富、极具内涵的人生体验,它是我们运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同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每一次的新发现、每一次的突破自我,都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继续探索的勇气与动力。

当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渐掌握了一种高效做事的方法,能够在面对复杂棘手的工作任务时,迅速理清思路,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了换位思考,能够更加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又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能够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从失败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这些成长所带来的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来精准形容的愉悦。这种愉悦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反应,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刻认同与满足。

孔子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非凡博大的心态和气度看待学习与修养,正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他将学习与修养视为一种生命的享受,而非沉重的负担。在他看来,不断地追求知识、提升修养,就如同享受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与智慧的亲密接触,每一次的修养提升都是一次灵魂的升华。这种对学习与修养的热爱,贯穿了孔子的一生,也成为了他思想体系中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追求知识与美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矢志不渝。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取得进步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我们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进一步激励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且,通过不断提升修养,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内心更加平静和满足,从而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幸福。这种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满足或他人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的充实与和谐。例如,当我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技能,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感受到一种自我成长的喜悦。这种喜悦会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有朋自远方来”:知音难觅的欣喜

(一)做学问的寂寞

“乐感”作为我们外在行为收效内化后的情绪体验,其形成的情感历程往往与寂寞如影随形、相伴相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其诗作中感慨万千地写下“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诗宛如一把锐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做学问之人所处的境况。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庄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叔本华、马克思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漫漫长路上,大多都饱尝了漫长而深沉、难以排遣的寂寞滋味。

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其思想往往具有超前性与深刻性,犹如一盏在黑暗中闪耀的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方向。然而,这种超前与深刻,在其所处的时代,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