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秉君子 “周而不比” 之德,行正道人生(2 / 6)
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君子的“周而不比”体现了“礼”的精神,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以礼待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小人的“比而不周”则严重破坏了“礼”的秩序,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公平,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
“智”是儒家所倡导的智慧,它要求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君子凭借“智”,能够洞察小人的本质和行为,不被小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君子能够运用智慧,化解矛盾,促进团队的协作与社会的和谐。小人则往往缺乏“智”,为了一时的利益,陷入错误的行为模式,最终自食恶果。
“信”是儒家所强调的诚信原则,要求人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君子以“信”立身,在与他人交往中,诚实守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言出必行,一旦做出承诺,就会全力以赴去履行。小人则常常言而无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骗他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历史镜鉴:古人对“周而不比”与“比而不周”的演绎
(一)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践行“周而不比”
战国时期,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的壮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因而得到赵王的重用。这一情况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廉颇自恃战功赫赫,认为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就位居自己之上,心中颇为不服。此后,廉颇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蔺相如进行羞辱,试图让蔺相如难堪。
然而,蔺相如并没有因廉颇的挑衅而与之发生冲突,而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深知,赵国正面临着秦国的强大威胁,将相不和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机。蔺相如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君子“周而不比”的高尚品德。他不以个人恩怨为念,而是将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智慧。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深受感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表达自己的悔意和敬意。蔺相如不计前嫌,热情地接待了廉颇,两人冰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在蔺相如和廉颇的共同努力下,赵国的国力得到显着增强,有效地抵御了秦国的侵略,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团结同事,追求国家的共同利益,他的事迹成为后世践行“周而不比”的光辉典范,激励着无数人为了集体的利益,放下个人恩怨,携手共进。
(二)李林甫:结党营私,尽显“比而不周”
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是典型的“比而不周”的小人代表。他凭借出众的口才和高超的权谋之术,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之久。在这期间,李林甫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地陷害忠良。
他与杨国忠等人为伍,结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操纵朝政。李林甫对那些不依附于他的官员,采取各种阴险手段进行打压。他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诋毁正直的官员,导致许多忠臣良将被罢官、流放甚至杀害。例如,他精心策划,诬陷太子李瑛谋反,致使李瑛被废黜并赐死,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稳定。
李林甫的结党营私行为,极大地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生态,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政治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官员们为了自保,纷纷加入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倾轧,使得朝廷的决策无法公正执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最终,在李林甫等人的折腾下,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转衰,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小人“比而不周”的丑恶嘴脸,他的行为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