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择仁而处,方得真美(2 / 5)
华歆对金子短暂的贪恋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为所动,继续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华歆眼中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在管宁看来,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背离了求学问道的初心。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动心、慕官虚荣,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便割断席子与之断交。管宁的这一行为,看似决绝,实则是他对“仁”的坚守,以及对身边环境的慎重选择。他明白,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相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若与追逐名利、心性浮躁之人同行,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二)中外历史案例的对比与印证
在西方历史中,也不乏类似“里仁为美”的事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聚集了众多追求真理、热爱智慧的学者。学园的环境自由开放,大家围绕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展开深入探讨。在这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思想家。学园的氛围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与“里仁为美”中对良好环境的追求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西方更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东方儒家思想下的“仁”则更注重道德伦理的熏陶,但都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道。他们在万木草堂讲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这个充满革新精神的环境中,学子们受到感染,纷纷投身于变革运动。这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里仁为美”的体现,志同道合的人汇聚,相互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三、现代社会:“里仁为美”的多元呈现
(一)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体现
在校园环境里,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犹如知识的沃土。同学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难题。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班级,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每天课后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课堂上的疑难问题。遇到有同学成绩下滑,其他同学会主动帮忙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下,整个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中始终名列前茅。而在一些纪律松散、学风不佳的班级,学生们课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课交头接耳,抄袭作业成风,即使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这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
工作场所同样是“里仁为美”的重要体现领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中,团队成员们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他们相互分享技术经验,遇到问题共同攻克。新入职的员工在这样的团队中,能够快速成长,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相反,在部分企业中,存在员工为了争夺业绩,互相拆台,甚至窃取同事客户资源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团队人心惶惶,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社会层面的践行与影响
志愿者团队是现代社会中“仁”的践行者代表。在偏远山区,志愿者们定期前往,为孩子们带来书籍和学习用品,教他们读书识字,陪伴他们玩耍。这些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在灾难救援中,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援工作。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在废墟中搜救幸存者,为受伤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汇聚,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温暖了无数受灾群众的心,也让“仁”的力量在灾难中传递。
社区文化建设也是“里仁为美”的重要实践领域。一些社区通过举办邻里节、道德讲堂等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传播正能量。在邻里节上,居民们一起包饺子、表演节目,营造出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