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寻仁:跨越千年的精神叩问(3 / 6)

加入书签

门销烟,坚决抵制英国鸦片贸易对中国的侵害,他明知此举会得罪列强,却依然大义凛然,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尊严,也体现了对“不仁”的坚决反对,是“恶不仁者”在近代历史上的光辉典范。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恶不仁者的身影。在反种族歧视运动中,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马丁?路德?金通过演讲、游行等方式,呼吁消除种族歧视,实现种族平等。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中。尽管面临着来自种族主义者的威胁和迫害,甚至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马丁?路德?金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不仁”的厌恶和对“仁”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马丁?路德?金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将“仁”的理念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情感共鸣,其演讲中的“梦想”意象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证明了道德理念的传播需要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当代,“黑人的命也是命”(BckLivesMatter)运动持续发酵,众多抗议者走上街头,反对警察暴力执法和系统性种族歧视,他们的行动延续了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展现了“恶不仁者”在新时代为正义而战的决心。同时,在网络空间中,也涌现出许多抵制网络暴力、维护网络文明的志愿者,他们举报恶意言论、帮助网络暴力受害者,用实际行动抵制“不仁”,在虚拟世界中守护着“仁”的底线。

从社会运动理论来看,恶不仁者的抗争行为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他们通过集体行动,挑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观念,促使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这正是“仁”的精神在社会层面的积极实践。此外,从心理学的群体极化理论角度,恶不仁者的坚定立场能够带动更多人觉醒,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以美国民权运动为例,从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到华盛顿大游行,无数普通人在“恶不仁”的信念驱动下汇聚成改变社会的洪流,展现了个体道德选择对社会集体意识的塑造作用。在环境保护领域,格蕾塔?通贝里发起“星期五为未来”罢课运动,抗议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不作为,她以坚定的态度和行动,唤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推动各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环保政策,这也是“恶不仁者”为了人类未来福祉而抗争的典型案例。

四、人人可为:践行“仁”的现实可能

孔子提出“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践行“仁”的认知误区。在孔子看来,践行“仁”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只有少数圣贤才能做到的事情。它不需要强大的武力、巨额的财富或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意愿和道德选择。“仁”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次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是“仁”的体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行为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当人们帮助他人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会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精神上的奖励远比物质上的收获更为珍贵。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指出,人类具有天然的社会性,帮助他人是满足社会归属需求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每个人都具备践行“仁”的能力,但真正能够做到一日用力于“仁”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困扰,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从而忽视了内心对“仁”的追求。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揭示,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更关注损失,这种心理机制使得部分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因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而放弃践行“仁”。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