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思齐自省:修身之道的古今传承(2 / 7)

加入书签

时期:贤德之风与盛世气象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以“贤”治国,多次颁布求贤诏,广纳天下贤才,贾谊、晁错等一批有识之士得以重用。他自身更是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原计划建造一座露台,在计算出建造费用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时,汉文帝感慨道:“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果断放弃建造计划。他的这种节俭行为,不仅为朝廷节省了开支,更在朝野上下形成了崇尚节俭、勤于政务的良好风气。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景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国库粮食充盈;百姓“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社会风气良好。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与汉文帝倡导的思齐自省理念密不可分,他通过自身的贤德之举,为臣民树立了榜样,引领整个社会向道德高尚的方向发展。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将魏征视为“明得失”的镜子。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他多次向李世民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谏言。李世民不仅虚心接受,还将这些建议写入《贞观政要》,作为治国的重要纲领。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他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种对贤才的敬重和“见贤思齐”的胸怀,吸引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众多贤能之士汇聚朝堂。

在君臣共同践行思齐自省理念的努力下,“贞观之治”时期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长安城街道上,行人往来有序,遗失的物品无人拾取;夜晚,百姓家门无需紧闭,社会秩序井然。这种盛世景象,正是思齐自省理念在治国理政中取得显着成效的生动写照。

(二)宋明时期:理学思潮与修身实践

宋代范仲淹幼年家境贫寒,但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求学期间,他听闻同窗好友昼夜苦读,便以其为榜样,勤奋学习。寒冬腊月,他“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凭借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范仲淹最终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臣。他创办的范文正公义庄,历经九百年风雨,至今仍在资助范氏后人。义庄设有义学、义田等,为贫困族人提供教育和生活保障,成为“见贤思齐”精神代代相传的物质载体,激励着无数后人以范仲淹为榜样,心怀天下,积极进取。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洞见。在平定宁王之乱后,面对朝廷的猜忌与政敌的构陷,王阳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传习录》中写道:“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通过不断内省,将“致良知”学说发展为完整体系。他认为,人的内心往往存在各种私欲和杂念,只有在实际事务中不断磨砺自己,反思自身,才能克服这些“心中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

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将思齐自省的理念传播至平民阶层。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认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道德准则,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反省成为圣贤。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学的阶层限制,形成“人人皆可为圣贤”的思想解放潮流。自下而上的道德实践,使阳明心学在晚明时期发展成为影响东亚的显学,其思想传播至日本、韩国等地,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思齐自省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转化

(一)教育领域的革新与探索

芬兰的“现象式教学”独具特色,将思齐自省巧妙融入现实课题。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生们深入研究瑞典环保少女通贝里的事迹。通贝里从最初在瑞典议会大厦前举牌抗议,到发起全球“星期五为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