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守亲志远: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2 / 8)

加入书签

十天十夜前往楚国,成功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在墨子看来,为了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个人可以暂时放下家庭责任,这种思想反映了墨家在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独特权衡。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分歧,以及其他先秦诸子对孝道的不同见解,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时期丰富的思想图景,也为“不远游”的内涵注入了多元的思考。这些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促使人们对孝道的本质和实践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历史长河中的孝道实践

(一)汉唐时期的忠孝抉择

汉代以“孝治天下”,推行“举孝廉”制度,将孝道与仕途紧密结合。一个人如果在孝道方面表现突出,就有可能被推举为孝廉,从而进入仕途。《后汉书》记载的黄香,九岁丧母,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对父亲的孝顺达到了极致,“暑则扇枕席,寒则以身温被”。炎炎夏日,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直到枕席凉爽才让父亲安睡;凛冽寒冬,他先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待被褥暖和后,再请父亲就寝。黄香的孝行感动了乡里,成年后,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担任尚书令等要职。即便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他也始终将照顾父亲放在首位,其事迹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然而,在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许多人面临着忠孝两难的困境。班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投笔从戎,在西域驻守长达三十一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只能通过书信向年迈的母亲问安。每一封家书都饱含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班超在《求代还疏》中写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短短数语,道出了远行游子对父母的无限牵挂和无法在身边尽孝的无奈。班超为了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稳固,选择了远离家乡、报效国家,但他内心始终无法释怀对母亲的亏欠,这种矛盾与挣扎,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孝道实践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二)宋明理学的伦理强化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将“不远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指出:“此一节与‘事父母几谏’相表里,皆求所以尽为人子之道也。”他认为,“不远游”与委婉劝谏父母一样,都是子女尽孝道的重要方式,是符合天理的道德规范。

明代的《朱子家训》更是将这一思想普及到民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的训诫,强调子女应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遵循正道,尽到孝道。在江南地区,徽商虽常年在外经商,但他们对家族孝道的重视丝毫未减。他们通过修建祠堂、设立义庄等方式,维持家族的孝道传统。以西递村的胡氏家族为例,家族规定外出经商者每年必须返乡祭祖,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族的忠诚。若父母年迈,外出经商的子女需安排族人代为照料,确保父母在生活上得到妥善照顾,精神上得到慰藉。这种将商业活动与家族孝道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家族的经济利益,又传承了孝道文化,体现了宋明时期人们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和创新实践。

(三)近代变革中的观念冲击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留学生潮随之兴起。容闳作为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他的经历具有典型意义。在《西学东渐记》中,容闳记载了自己临行前的场景:他跪在母亲面前,立下“他日必携老母以俱西”的誓言。这一誓言既表达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知识的渴望,又体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未能在身边尽孝的愧疚。容闳的矛盾心理,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写照。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他为寻求救国之道,离开家乡绍兴前往日本学医。临行前,他特意为母亲购置了她喜爱的绣像小说,希望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