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4 / 6)
个人节俭,才能有更多资源用于分济;而分济合理,才能让节俭有意义。这种平衡,是可持续分济的关键。?
《墨子?节用》中“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的说法,与原思的节俭精神一致。但墨子过度强调节俭,甚至反对必要的消费,而孔子则主张“俭而不吝”——节俭但不吝啬,该用则用,该分则分。《论语?述而》中“奢则不孙,俭则固”的说法,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
现代社会面临着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更需要平衡俭与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倡导节俭,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分配,确保资源用在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一、分济中的人性光辉:受助者的尊严?
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邻里乡党时,强调的是“与”而非“施”。“与”是平等的给予,“施”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一字之差,体现了对受助者尊严的尊重。?
在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原思分粟”图:原思与受助者并排而立,亲手将粟米倒入对方的容器,两人的姿态平等,没有尊卑之分。这种场景,与《礼记?檀弓》中“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要求相符——君子尊重别人而看轻自己,先考虑别人而后考虑自己。?
现代慈善事业越来越注重保护受助者的尊严,提倡“赋能型慈善”而非“施舍型慈善”。例如,给贫困家庭提供技能培训而非单纯的现金救助,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给贫困地区修建学校而非直接捐赠钱财,让当地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做法,与原思的“生产济”一脉相承——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还要帮助受助者建立长远的发展能力。?
十二、分济哲学的当代实践:从社区到全球?
在城市社区,“时间银行”是分济哲学的新形式:居民将自己的服务时间存入“银行”,需要帮助时可以支取相应的服务时间。这种以时间为“粟米”的互助方式,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邻里乡党”的互助精神相呼应。?
在全球层面,“共享经济”的兴起体现了分济的理念:共享单车让闲置的自行车资源得到利用,共享厨房让家庭厨师的技能得到发挥,共享知识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这些实践,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将有余补不足”,与孔子“以与尔邻里乡党乎”的思想相通。?
国际援助也需要分济哲学的指导。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应是平等的合作;不应是单纯的资金捐赠,而应是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粟米之外:分济思想的扩展?
孔子的分济思想,不仅适用于粟米,也适用于其他资源。在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资源,“分济”表现为知识共享;在环境领域,清洁空气和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分济”表现为环境保护和公平使用。?
开源软件运动是知识分济的典型案例:程序员将自己的代码公开,供他人免费使用和改进,这种共享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与原思将知识传授给贫士的做法如出一辙——共享不仅不会减少资源,反而会创造更多价值。在环境保护方面,“碳交易”制度通过将碳排放权作为“粟米”进行分配,促进了全球减排合作,这正是“分济”思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十四、分济思想与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分济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春秋时期,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这与原思分粟给贫士的做法本质相同——都是将稀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