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骍角之光:不问出身的人才观(6 / 8)
子,父亲早逝,在“戏子不入流”的旧社会,他的出身被视为“下贱”。但他通过刻苦练功,将京剧旦角艺术推向巅峰,还把京剧带到国外演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戏曲的魅力。当他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谢幕时,那些曾经鄙夷“戏子血统”的人,早已被他的才华折服。
当代舞蹈家杨丽萍,出身于云南大理的白族农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孔雀舞”。她的舞蹈里,有山林的灵气,有生命的律动,这种源自生活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科班出身都无法复制的。当她在春晚舞台上翩翩起舞时,没人会在意她是否来自艺术世家,只惊叹于那份震撼人心的美。
艺术从不挑食,它像山川一样公平,只接纳那些真正热爱并为之付出的人。无论是梵高的画笔,梅兰芳的水袖,还是杨丽萍的舞姿,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才华是最好的“血统证明”,热爱是最硬的“出身标签”。
十八、“唯才是举”在企业管理中的现代演绎
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用年薪百万招募顶尖人才,不问学历背景只看技术实力。湖南的“扫地僧”张霁,本科毕业于三本院校,却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成果被华为录用,年薪高达201万。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说:“我们要的是‘炮弹’,不是‘炮弹壳’,英雄不问出处,贡献才是王道。”这种用人理念,让华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活力,就像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一样,靠的是对人才的极致尊重。
谷歌的招聘标准曾被视为“硅谷神话”,他们不看简历上的名校光环,而是通过复杂的逻辑测试和项目实战选拔人才。有个名叫萨拉的女孩,高中辍学后自学编程,在谷歌的面试中用独特的算法解决方案征服了考官,最终成为核心工程师。谷歌的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基因’,这种基因和出身无关,只和热情有关。”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时提出“能力主义”原则:员工的晋升和薪酬只看业绩和贡献,不看年龄、学历或背景。有个名叫田中耕一的研究员,学历只是中专,却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明了“软电离技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京瓷的企业文化证明,当企业把“骍角”作为唯一标准时,每个员工都能爆发出惊人的潜能。
优秀的企业都明白,垄断人才的最好方式不是设置出身门槛,而是搭建公平的舞台。就像孔子让仲弓担任家宰,企业的成功不在于招到多少名校毕业生,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被用”的机会,让他们的“骍角”在市场竞争中绽放光芒。
十九、社会偏见与“犁牛之子”的突围之路
尽管时代在进步,“唯出身论”的幽灵依然在社会角落徘徊。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低种姓群体在就业、教育中仍受歧视;美国的非洲裔青年,即便名校毕业,获得高薪工作的概率也比白人低30%;在中国的一些相亲市场,“原生家庭”被过度强调,仿佛出身普通就注定没有幸福的可能。
但总有“犁牛之子”在打破这些偏见。印度的安贝德卡,出身“贱民”种姓,却靠自学成为法学博士,起草了印度宪法,被誉为“印度宪法之父”;美国的奥巴马,父亲是肯尼亚留学生,母亲是白人单亲妈妈,他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用“美国梦”击碎了种族和出身的玻璃天花板;中国的董宇辉,出身陕西农村,靠着对知识的热爱和不懈努力,成为新东方转型的核心主播,用双语直播传递正能量,让无数人看到平凡人逆袭的可能。
这些突围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偏见就像祭祀场上的陈规,看似坚不可摧,却挡不住真正的光芒。当一个人的才能和品格足够耀眼时,那些贴在他身上的出身标签,最终会像旧纸一样被历史撕碎。就像孔子说的“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社会可以暂时埋没人才,但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