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君子不陷:仁与智的辩证(1 / 6)

加入书签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暮春的曲阜杏坛,弟子们围坐听孔子讲学,阳光透过杏林洒下斑驳的光影。宰我忽然起身,带着几分诘问的语气:“夫子常言仁者爱人,若有人告知仁者‘井里有仁人’,他会跳下去救人吗?”话音刚落,弟子们纷纷侧目,有的面露困惑,有的若有所思。子路急道:“仁者当见义勇为,岂有见死不救之理?”颜回则沉吟:“君子行事,当思其可,盲目赴险恐非仁道。”孔子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沉静地看着宰我:“为何会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察看,却不可陷入井中;可以被欺骗,却不可被愚弄。”这段对话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两千多年的思想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揭示了仁与智的深层辩证——真正的仁爱,从来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兼具悲悯之心与清明之智。

一、井中之问:宰我命题的深意

宰我的提问,看似刁钻,实则触及了儒家仁学的核心难题:仁爱是否意味着无条件的付出?这种极端情境的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现实中“愚仁”现象的反思。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公子开方,为表对齐桓公的忠诚,十五年不回家乡,连父母去世都不奔丧,管仲评价其“倍亲以适君,非人情,不可近”,后来果然与易牙、竖刁作乱,可见伪善的“仁”往往披着道德的外衣。鲁国的沈犹氏,每逢祭祀便抬高羊价,甚至“朝饮其羊”(早上给羊灌水增加重量),却在孔子任大司寇时“不敢朝饮其羊”,这种前后变化印证了“仁”若缺乏智慧约束,便易沦为投机工具。

“井”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周易?井卦》言“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是聚居的核心,《诗经?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以井象征家园;却也暗藏危险——《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是可惜,而《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则喻示井的深险。宰我以“井”为喻,将仁爱置于生死考验的绝境,实则是要区分“真仁”与“愚仁”:前者如“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担当,后者似“匹夫匹妇之为谅”的盲从。

孔子的回应“何为其然也”,首先否定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他曾与子贡讨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为仁,孔子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见仁有层次,非必以死相搏。《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路过泰山,见妇人哭于墓前,使子路问之,妇人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路问“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他既同情妇人的遭遇,却未劝其留在虎患之地,而是暗含对苛政的批判——这正是“可逝也,不可陷也”的实践:前往体察民情(逝),却不认同以生命承受暴政(不陷)。

宰我的提问或许还隐含对“仁”的实践性怀疑。当时墨家主张“兼爱”,提倡“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这种极端利他主义在战国初期颇为流行。宰我作为孔门中善辩的弟子,曾因“三年之丧”的争议被孔子批评“不仁”: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主张一年即可。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答“安”,孔子叹“汝安则为之”。这段争论实则展现了宰我注重仁的现实可行性,他问“井有仁焉”,可能是在质疑墨家式的盲目牺牲,寻求儒家仁学的理性根基——这恰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诘问逼近真理。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解读:“宰我以井为险,问仁是否必陷,夫子以‘不可陷’明仁之有智也。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