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7 / 7)

加入书签

教育家,都在延续这种理念。墨子“上说下教”,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学习;朱熹“开门授徒”,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农民识字;晏阳初“平民教育”,在定县教农民“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样本领。他们的实践证明,“有教无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教育精神。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束修”的形式会继续演变——可能是线上课堂的一个点赞,可能是课后作业的一句“老师辛苦了”,可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精神会永远存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照亮,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的晨光中,对那个攥着束修的少年说的那句“进来吧”,简单却温暖,开启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正在每个课堂、每个校园、每个孩子的心中,继续向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