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无隐之教:夫子的赤诚(5 / 6)

加入书签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种“隐于行显于思”的学习,证明“无隐”需要双方配合——教师敞开心扉,学生敞开心灵,就像琴瑟和鸣,缺一不可。

孟子的“引而不发”,继承“无隐”的教学智慧。《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像射箭时拉满弓不射出,让弟子体会发力的要领。他与告子辩论“性善”,不直接否定“性无善无不善”,而是通过“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的比喻引导(《孟子?告子上》)——水不分东西,但总往低处流,人性本善亦如此。

有次弟子问“如何治国”,孟子不直接讲“仁政”,而是带他们去见邹穆公,见百姓“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回来后才说“此无他,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种“隐结论显逻辑”的方法,与孔子“绘事后素”的问答一脉相承。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无行而不与”的现代诠释。他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时,与学生一起种田、做饭,用“自己动手”展示“手脑并用”的理念。有次割稻子,学生嫌累,他不说“要勤劳”,而是比赛“谁割得快又不伤禾根”,输的人去挑水。

面对学生“如何教农民识字”的疑问,他不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学生“编千字课,走村串户”——见农民卖菜,就教“菜”“钱”;见妇女织布,就教“布”“线”。这种“做中教”正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的当代实践,证明“无隐之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七、无隐之教的当代启示:教育本质的回归

对教师的启示:从“知识权威”到“对话伙伴”。孔子的“无隐”提醒现代教师,不应固守“知识垄断者”的角色,而应像孔子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承认自己的局限,与学生共同探索。

北京某中学推行“师生互问”制度,允许学生就教师讲解提出质疑。有次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学生问“羽毛和铁球真的同时落地吗”,老师没直接回答,而是带全班去实验室做实验,发现“有空气阻力时不同时”,这种坦诚让课堂参与度提升40%,证明“坦诚的无知”比“伪装的全知”更具教育力。

对学生的启示:从“被动接收”到“主动领悟”。颜回“退而省其私”的学习方法,启示当代学生不能满足于“标准答案”,而应像子夏那样“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翻转课堂的流行,正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课堂上再与教师探讨“不懂之处”。

上海某小学的“问题墙”很有创意: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墙上,其他同学或老师解答。有个学生问“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老师没给答案,而是让大家观察、讨论,最后得出“距离太远”的结论,这种“按需学习”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无隐”精神相通。

对教育环境的启示:从“封闭灌输”到“开放共享”。孔子公开传授“王官之学”的行为,在今天表现为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某教育平台将北大、清华的课程免费开放,农村学生通过手机就能听课,某贫困县的高考状元说“是那些网课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

这种“知识无壁垒”的实践,正是“无隐”精神在数字时代的体现,证明教育的本质是分享而非独占,就像孔子把杏坛变成开放的学堂,现在的教育也应拆除围墙。

八、历史人物的无隐实践: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无隐”异曲同工。他自称“精神助产士”,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诘问让对方发现真理。如与欧绪弗洛讨论“何为虔诚”,不断追问“虔诚是因为神喜爱,还是神喜爱才虔诚”,让欧绪弗洛自己意识到矛盾。

有次教弟子“正义”,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