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2 / 16)

加入书签

真正的学者或实践者。

在当代社会,“不知而作”的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信息传播便捷化、功利化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例如,在互联网领域,一些自媒体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不顾事实真相,随意编造新闻、传播谣言,或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妄加评论,误导公众认知;在学术领域,一些研究者为了尽快发表论文、获得职称,不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是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拼凑成果,导致学术垃圾泛滥;在文化创作领域,一些创作者不深入生活、不积累素材,仅凭套路化的情节与华丽的辞藻进行创作,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思想内涵。这些“不知而作”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学术的严肃性与创作的艺术性,更对社会风气与公众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孔子“我无是也”的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拒绝浮躁与虚妄,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求知与创作。

二、“多闻”:广纳众长的知识积累之道

在否定“不知而作”之后,孔子提出了第一条求知路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多闻”,并非简单的“多听”,而是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主动获取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知识与见解,是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础。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始终将“多闻”作为求知的重要方法,他的言行也为“多闻”的价值做出了生动诠释。

(一)“多闻”是拓宽知识边界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只有通过“多闻”,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与观点,才能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四处寻访名师、学习知识。他曾向老子请教礼学,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从不同学者的教诲中汲取智慧;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进行深入研究,从中获取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多闻”的方式,孔子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构建起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发展史上,“多闻”是学者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例如,汉代的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不仅广泛阅读宫廷藏书,还游历天下,走访历史遗迹,向民间长者请教历史典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的“多闻”不仅包括对文献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对民间智慧的吸纳,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宋代的朱熹为了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广泛研读儒家经典、道家思想与佛教典籍,甚至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所涉猎。他通过“多闻”,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多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学科的细分,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主动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容易陷入“知识孤岛”,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许多重大突破都源于跨学科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若科研人员只专注于计算机科学,不“多闻”其他领域的知识,便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在企业管理领域,管理者需要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还需要关注政策变化、市场动态等外部信息,只有通过“多闻”,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带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二)“多闻”需秉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接纳

“多闻”并非不加分辨地“全盘接收”,而是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