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6 / 10)
敬畏与责任,即“敬业”。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对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充满忠诚,便是“仁”的体现。例如,古代的工匠以“匠心”打造器物,追求“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确保每一件作品都符合质量标准,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责任,正是“仁”在职业领域的落地;孔子自己作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使命,对每一位弟子都悉心教导、因材施教,这种“敬业”的精神,让“仁”通过教育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当代职业实践中,“敬业”依然是“仁至”的重要体现。“时代楷模”张桂梅在教育事业中,以“让山区女孩有书读”为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学一线,即便身体患病也从未放弃,这种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是“仁”在职业领域的升华;“大国工匠”徐立平在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岗位上,以“极致的专注”完成每一次操作,避免了无数次安全隐患,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追求,也是“仁”的体现。这些职业从业者,虽身处不同的领域,但都以“责任”与“担当”践行着“仁”的理想,让“仁”通过职业实践服务于社会、奉献于大众,实现了“仁至”的升华。
当“仁”的实践扩展到社会奉献领域,便体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与贡献,即“利他”与“奉献”。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足,也帮助他人立足;自己想要发展,也帮助他人发展,这种“利他”的思想正是“仁”在社会奉献领域的核心。例如,古代的仁人志士通过兴办义学、修建水利、救济灾民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体现了“仁”的崇高追求;孔子周游列国,虽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通过讲学、传播思想,为后世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对社会的奉献,正是“仁”的升华。
在当代社会,“利他”与“奉献”的实践更是“仁至”的重要体现。“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数十年如一日地无偿献血、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资助180多名贫困儿童,这种无私的奉献,让“仁”通过具体的行动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抗疫英雄”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仁”的崇高体现。这些人物的实践,让“仁”从个体间的关爱升华到对社会的奉献,实现了“仁至”的最高境界,也印证了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真理——只要有“欲仁”的意愿,并将这份意愿转化为对职业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便能实现“仁”的崇高价值。
四、古今传承:“我欲仁,斯仁至矣”智慧的历史延续与时代创新
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智慧,并非局限于春秋时期,而是历经千年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不断诠释与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儒家的继承与发展,到宋明理学的深化与拓展,再到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实践,这一智慧始终闪耀着人文光辉,为不同时代的个体修养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先秦至宋明:“仁学”的深化与“欲仁”路径的拓展
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家学者对“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智慧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仁”的内涵,拓展了“欲仁”的路径。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继承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提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欲仁”便是回归本心的过程。他进一步提出“求放心”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实现“仁”,是因为“放其心而不知求”,即丢失了本心,而“欲仁”的过程便是“求其放心”,通过反思与修养找回本心。孟子还将“仁”与“仁政”结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