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诗礼乐:中国人的精神成长之路(4 / 7)

加入书签

古筝曲、二胡曲等,大多旋律舒缓、意境悠远,能够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沉浸在音乐营造的美好意境中,忘却外界的烦恼与压力。比如古琴曲《平沙落雁》,旋律悠扬流畅,描绘了大雁在沙滩上栖息、飞翔的景象,听着这首曲子,仿佛能看到秋日的沙滩、湛蓝的天空、自由的大雁,内心的浮躁与焦虑也随之消散;古筝曲《高山流水》,旋律时而激昂如高山耸立,时而舒缓如流水潺潺,让人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知音难觅”的深情,内心变得沉静而通透。

除了传统音乐,现代的一些轻音乐、古典音乐也具有同样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优美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心率、血压,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让人产生愉悦、放松的情绪。这种情绪上的调节,是心灵净化的基础——当内心不再被负面情绪占据,人才能以更积极、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乐能培养共情,增强对他人与社会的关爱

“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通过旋律、节奏、歌词等元素,传递丰富的情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人培养仁爱之心、关爱他人与社会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让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激昂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歌词,会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的热情;当我们听到公益歌曲《爱的奉献》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词,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激发我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意愿。

在传统社会,“乐”还常常被用于祭祀、庆典等集体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共同聆听音乐、参与舞蹈,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比如,古代的“乡饮酒礼”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人们举杯畅饮、畅谈人生,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强化了社区的认同感。这种通过“乐”培养起来的共情能力与群体意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关爱他人的重要基础。

(三)乐能提升境界,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

“乐”的最高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格达到圆融、完善的状态。孔子曾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的“美”指的是音乐的艺术形式,“善”指的是音乐所传递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优秀的“乐”应当是“美”与“善”的统一,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能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

当一个人长期受到“美”与“善”的音乐熏陶,他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和、宽容、善良,外在的行为也会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此时,“礼”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心的自觉;“乐”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精神的滋养。这种“礼”与“乐”的内在统一,便是人格圆融的体现。

比如,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精通音乐,他们通过弹奏古琴、吟唱诗词等方式,调和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境界。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即便没有琴弦,也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这种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形式,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契合;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依然“扣舷而歌之”,通过音乐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最终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些文人雅士的经历,都证明了“乐”对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

四、诗礼乐的当代传承:在现代生活中重拾精神滋养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诗、礼、乐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很少再静下心来品读《诗经》,日常交往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