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诗礼乐:中国人的精神成长之路(6 / 7)

加入书签

的法律制度与公平的社会秩序。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通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公民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礼”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礼”与“法”的结合,既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又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模式。

(三)乐的当代创新:在多元文化中传递和谐的力量

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不是要排斥现代音乐,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汲取传统音乐的精华,创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让“乐”继续发挥调和心性、传递和谐力量的作用。

一方面,传统音乐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许多音乐人开始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比如,音乐人方锦龙擅长用琵琶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他将琵琶与电子音乐、摇滚音乐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琵琶的魅力;乐队“自得琴社”则以宋代服饰与传统乐器为特色,演奏传统音乐与现代改编作品,其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让传统音乐以更具观赏性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音乐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也让传统音乐所蕴含的“和谐”“宁静”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另一方面,现代音乐也在承担着“乐”的社会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许多流行歌曲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如周杰伦的《蜗牛》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给予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则在疫情期间,传递出团结抗疫、共渡难关的信心。这些音乐作品,虽然形式与传统音乐不同,但同样能起到净化心灵、培养共情、提升境界的作用,是“乐”的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此外,音乐教育在当代的普及,也为“乐”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古筝、古琴等乐器;学校也开设了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这种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孩子掌握音乐技能,更能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实现“乐”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五、诗礼乐的内在关联:构建完整的精神成长体系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非三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诗》是精神成长的起点,为“礼”与“乐”的实践奠定情感基础;“礼”是精神成长的支柱,为“诗”的情感与“乐”的调和提供行为规范;“乐”是精神成长的终点,让“诗”的情感与“礼”的规范达到内在的统一,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中国人完整的精神成长路径。

(一)《诗》为“礼”与“乐”提供情感根基

“兴于《诗》”的核心是“感发兴起”,即通过诗歌唤醒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共情能力与感知力。这种情感的觉醒,是“礼”与“乐”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情感认同,“礼”的规范便会成为冰冷的教条,“乐”的调和也会失去内在的温度。

比如,“礼”中的“孝悌之道”,如果仅仅是出于外在的规范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没有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的关爱,这种“礼”便是虚伪的;只有通过《诗》中对亲情的描绘,如《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唤醒内心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感恩,才能让“孝”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同样,“乐”的调和作用,也需要以情感的觉醒为前提——只有通过《诗》培养起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才能在聆听音乐时,真正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和谐与美好,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提升。

(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