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8 / 12)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而当时的抗疟药物效果越来越差,无法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旨在研制新型抗疟药物,屠呦呦成为了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为了研制出新型抗疟药物,屠呦呦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从中寻找灵感。她发现,古代医书中有“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这让她受到了启发。她意识到,青蒿中可能含有能够抗疟的成分,但传统的煎煮方法可能会破坏这种成分。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始了大量的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在实验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实验条件艰苦,缺乏先进的设备;实验结果不理想,多次失败;团队成员也因为长期接触化学试剂,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但屠呦呦从未放弃,她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探索,屠呦呦团队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且证明了青蒿素具有强大的抗疟效果。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能够快速杀灭疟原虫,有效治疗疟疾,尤其是在治疗恶性疟疾方面,效果显着。据统计,青蒿素类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在非洲地区,青蒿素的应用使得疟疾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的“任重”,在于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为人类战胜疟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于她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诠释了“仁”的内涵——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与关爱。除了屠呦呦,还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有的致力于攻克癌症等疑难杂症,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有的致力于研究新型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的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改善生态环境……他们的“任重”,体现在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在用科研成果为人类谋幸福的实践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任重”的精神在现代科研领域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3.基层岗位的奉献者:用平凡书写伟大
在现代社会,还有这样一群“士”,他们身处基层岗位,从事着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如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仁”为己任,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任重”的精神,他们便是基层岗位的奉献者。
王顺友,便是基层岗位奉献者的典型代表。王顺友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名邮递员,他负责的邮路是从木里县城到倮波乡,全程360公里,其中大部分路段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路况极其恶劣,经常遇到暴雨、暴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条邮路,王顺友走了20年,步行里程超过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多。
在这20年里,王顺友每天都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邮件,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十几个小时。他常常要忍饥挨饿,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遇到暴雨暴雪天气,他只能在山洞里躲避,或者在雪地里露营;遇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他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小心翼翼地通过危险路段。有一次,王顺友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雪,他的脚被冻伤,鞋子也被冻住,但他依然坚持着,最终将邮件安全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中。
王顺友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至关重要。他负责的邮路连接着木里县的许多偏远乡村,这些乡村交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