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2 / 10)
着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保障自己与家人的基本生存,这对于大多数家境普通的人来说,是极为现实的需求。
此外,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等级体系中,“仕”(做官)不仅意味着获得俸禄,更意味着获得社会地位与话语权。当时的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不同等级,“士”是统治阶层的最低等级,而“仕”是普通民众晋升为“士”阶层的主要途径。一旦通过求学获得官职,便意味着从庶民阶层上升到士阶层,拥有了参与政治、发表意见的权利,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境遇,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誉,因此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与“谷”(禄)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求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谋求官职,谋求官职是为了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这种“为学求禄”的逻辑,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会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能够超越现实的生存需求与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三)孔子对“学”与“谷”关系的态度
孔子并非反对弟子通过学习谋求官职与俸禄,相反,他认为“学而优则仕”是合理的——一个人学习优秀、品德高尚,就应该出来做官,将自己的知识与道德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实现“仁政”的理想。孔子曾多次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如推荐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推荐子贡参与外交事务,推荐冉有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宰臣等。他认为,官员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做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但孔子反对的是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反对“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他认为,求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修身”——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与精神境界,而“求禄”“仕”只是求学的自然结果,而非最终目的。如果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就会忽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导致“学”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不仅无法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可能因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孔子曾对弟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好学”之人,不会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而是会专注于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好学”,正是“不至于谷”的体现——不将物质利益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放在首位。
二、解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为学初心的稀缺性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的这句感叹,道出了为学初心的稀缺性——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始终是少数。这种稀缺性,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更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在当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为学求禄”的普遍性:功利化求学的历史惯性
从春秋时期开始,“为学求禄”的功利化求学倾向便成为一种历史惯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求学之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成为连接“学”与“禄”的主要纽带——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进而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无数读书人的梦想。这种“科举入仕”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强化了“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许多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将《四书》《五经》视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与道德的修养。
例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