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3 / 6)

加入书签

与焉”的生动体现——权力没有让他们变得贪图享受,反而让他们更加牢记责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福祉中。

(二)“有天下”的责任:掌权即担责,利民为本

“有天下而不与焉”中的“有天下”,并非指拥有天下的所有权,而是指承担治理天下的责任。舜、禹“有天下”,意味着他们肩负起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天下和谐稳定的重任,这种责任是他们执政的根本动力,也是“不与”的前提——正因为将“有天下”视为责任而非特权,他们才会不私享权力、不贪图私利。

1.治水救灾:解百姓之困的责任担当

禹治理洪水的壮举,是“有天下”即担责的最典型体现。当时,洪水泛滥,“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百姓“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生活苦不堪言。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九年而不成,被舜处死。禹继承父业后,深知治水责任重大,若治水失败,百姓将继续遭受水患之苦。于是,他改变治水方法,采用“疏”的策略,“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走遍天下,勘察地形,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在治水过程中,禹面临着无数困难:自然环境恶劣,山路崎岖、洪水汹涌;时间紧迫,洪水随时可能吞噬百姓的生命与家园;舆论压力巨大,父亲治水失败被处死,他若失败,不仅会辜负舜的信任,更会让百姓失望。但禹始终没有退缩,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承担起治水的责任,最终成功治理洪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安居乐业。

这种“解百姓之困”的责任担当,正是“有天下”的核心内涵——掌权者的首要责任,是解决百姓最迫切的困难,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而非追求个人的权势与利益。

2.教化百姓:促社会和谐的责任担当

舜执政时,同样以“教化百姓、促社会和谐”为重要责任。当时,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百姓之间存在“父子不亲、君臣不义、夫妇不和、长幼无序、朋友不信”等问题。舜深知,仅靠刑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教化,让百姓树立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于是,舜任命契为司徒,负责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导百姓遵守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任命皋陶为大理,负责制定刑罚,“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通过刑罚辅助教化,让百姓知敬畏、守规矩;同时,他还亲自以身作则,以孝悌、诚信、仁爱等品德影响百姓,让百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经过舜的教化与治理,社会风气得到显着改善,“百姓亲和,诸侯顺服”,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的和谐局面。这种“促社会和谐”的责任担当,同样是“有天下”的重要内涵——掌权者不仅要解决百姓的物质困难,还要关注百姓的精神需求,通过教化提升百姓的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孔子赞舜禹的深层用意:对“仁政”与“公心”的呼唤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而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的执政境界,正是他心中“仁政”与“公心”的完美典范。因此,他对舜禹的赞叹,背后蕴含着深层的用意——既是对上古“公天下”传统的缅怀,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更是对后世为政者与士人的期望。

(一)批判春秋“私天下”的政治现实

春秋时期,“私天下”的现象盛行,诸侯将权力视为家族私产,为争夺权力与利益相互攻伐,卿大夫则以权谋私,欺压百姓,导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孔子对这种政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