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1 / 7)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中的这段对话,是孔子对上古至周初贤臣治国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才难得”这一永恒命题的精准论断。舜凭五位贤臣便实现天下安定,武王靠十位能臣开创周朝基业,而孔子从中看到的,不仅是贤臣对治国的关键作用,更有“人才稀缺”的现实困境——即便在唐虞、周初这样的盛世,贤才依然难得,周武王的十位能臣中,若除去妇人,也仅剩九位。同时,孔子盛赞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的至德,将贤臣治国与道德坚守相融合,为后世勾勒出“德才兼备、贤臣辅政”的理想治国图景。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组织运营,“人才”始终是核心竞争力,重新审视孔子这段论述,对理解人才价值、树立正确人才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溯源:舜与武王时代的贤臣治理语境
要理解“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有乱臣十人”的深意,需先回到舜与武王所处的历史语境,看清当时的治理需求与贤臣的角色定位——正是特定的时代困境,让贤臣的价值得以凸显,也让“才难”的感慨更具分量。
(一)舜时代的治理困境与五臣之责
舜所处的上古时代,刚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治理面临三大核心困境:洪水泛滥威胁民生、部落纷争破坏秩序、伦理缺失导致人心涣散。此时的舜,虽有“仁孝”之德与治国之志,却需依靠贤臣之力方能破解困境,而“五臣”正是他治理天下的核心支撑。
据《尚书?舜典》《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的五位贤臣各有所长,分工明确:禹负责治水救灾,当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疏堵结合”之法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最终解除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稷(后稷)掌管农业生产,他教百姓种植五谷,改进耕作技术,解决了洪水后粮食短缺的问题,为民生安定奠定基础;契担任司徒,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化解部落间的伦理矛盾,构建起和谐的社会秩序;皋陶主管司法,制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却主张“慎刑”,通过道德教化与刑罚结合,实现“刑期于无刑”的治理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伯益则负责山林川泽的管理与鸟兽驯养,不仅为百姓提供了额外的生活资源,还协助禹治水,提出许多实用建议。
这五位贤臣,如同舜的“五根支柱”,分别对应“民生保障、生产发展、伦理构建、司法公正、资源管理”五大治理领域,将舜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正是依靠他们的各司其职与协同合作,舜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上古时代的治理困境,实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天下大治局面。此时的“贤臣”,不仅是君主的助手,更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存在,让“天下治”从理想变为现实。
(二)武王时代的兴周大业与十乱臣之功
武王所处的商周交替之际,治理需求从“稳定秩序”转向“推翻暴政、建立新朝”。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侯纷纷背离商朝。周武王要实现“吊民伐罪、建立周朝”的大业,必须依靠一批“能谋善战、善治善政”的贤臣,而“乱臣十人”(“乱”通“治”,指能治理国家的贤臣)正是他兴周的核心团队。
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