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道在每一步路上(1 / 2)
晨光如细沙,缓缓铺过忘川谷口的碎石坡。
露水未消,草尖上凝着晶莹,映出天边初升的淡金色。
沈青芜坐在一块被风蚀得圆润的青岩上,膝前摊开一本薄册——那是她随身携带的最后一本修行札记,纸页早已泛黄,边角卷起,封皮上的字迹也被摩挲得模糊不清。
林梦冉站在不远处,正从溪中掬水洗脸。
他右腿的蓝光自那日吊桥之上觉醒后,便时隐时现,不再躁动,反倒像是一道沉静的脉搏,与山野的呼吸同频。
他抬头望了一眼沈青芜的背影,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仿佛怕惊扰了这一刻的安宁。
他知道,她在写最后一页。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穿行于群山褶皱之间,走过无数村落、荒径、断桥与古道。
没有法术腾云,没有符箓御风,只有一双脚步,一盏油灯,一本旧书。
他们见过太多人:有守着一口枯井念诵家训的老妪,有在田埂上教孙儿辨识草药的瘸腿郎中,有夜里点灯抄经却一字不识的盲童……这些人不曾修行,却比任何修士更接近“道”
。
而沈青芜,始终在记录。
不是功法,不是口诀,不是灵力运行图谱。
她写的,是那些人的脸,是风吹过歪脖树时出的声音,是西陆雪原上一朵悄然绽放的灵语花——据说,只有心中无争之人,才能听见它低语的名字。
她记得那个口吃少年,在村外编草绳卖钱供妹妹读书。
他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却能把三股茅草拧成坚韧的绳索,甚至能在暴雨夜用它救起落水的旅人。
林梦冉曾问他:“你想修行吗?”
少年摇头,指着自己的嘴,又指了指手中的草绳,笑了。
那一刻,沈青芜忽然明白:有些语言,本就不需要声音来传达。
笔尖轻顿,墨迹缓缓渗入纸中。
‘修行札记·终篇
写至此处,笔已迟,手微颤。
这一路,我没有学会御剑飞行,也没有打通任督二脉。
我仍走得很慢,左腿依旧沉重,雨天会痛,雪夜难眠。
可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我正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道不在木杖上,不在轮椅上,在每一步踏实的路上,在每一个接纳自己的心里。
我见过西陆的灵语花,在极寒之地独自开放,半青半蓝,如同残缺的月亮。
它不争春,不惧霜,只是静静存在。
有人问:“它为何不开满?”
我答:“因为它已是圆满。”
我记得南岭那个歪脖树,主干倾斜近地,枝叶却向阳而生。
村民说它是“废木”
,可孩子们在它弯折处荡秋千,在它阴影下讲故事。
它成了整个村子的记忆之锚。
——原来,最坚固的存在,未必挺直。
我还记得到口吃的少年,他编的草绳比铁链更牢。
他曾送我一根,缠在腕上三年未断。
昨夜我取下它,放在溪边石上。
水流冲刷一夜,今晨去看,绳结仍在,只是颜色褪尽。
像是一种告别。
林梦冉说我变了。
或许吧。
但我更愿相信,我只是终于看清了自己。
十年前,“寒髓咒”
冻住的不只是我的经络,还有我对“完整”
的执念。
我曾恨这腿,恨它拖慢脚步,恨它引来怜悯或嘲笑。
>直到那一日在吊桥上,当他的碎片共鸣天地,我的膝盖第一次微微弯曲——
我才惊觉:真正解开封锁的,不是力量,而是放下。
我不需要奔跑如风,也不必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