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潜规则的背后(3 / 4)

加入书签

反对,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绿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种树数量比拼”,而是要真正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倾听群众声音,这样才能让城市绿化真正惠及于民,让城市发展更具温度和可持续性。

将老百姓比作“墙头草”,本质上是对民众主体地位的误读,更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片面认知。

从历史维度看,民众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源于士农工商对治国理念的主动探索;

近代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无数普通民众以家国情怀为炬,在抗争与建设中凝聚起磅礴力量;

当代社会,从“最美逆行者”守护抗疫防线,到“银发志愿者”扎根社区服务,再到无数人在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老百姓的价值选择从未被动跟随,而是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主动参与到社会风气的塑造中。

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忽视了民众的自主判断能力与道德自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选择虽受外部环境影响,但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内在的价值认同——当社会倡导诚信,民众会主动拒绝欺诈;

当公平正义成为共识,民众会自觉维护规则。所谓“风的方向”,本质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具象化,而这一价值观的形成,绝非国家单方面“掌控”的结果,而是国家治理导向与民众价值追求同频共振的产物。

若将民众视为被动“倒向”的墙头草,既否定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也弱化了社会风气建设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逻辑。

认为“管好风的方向是国家掌控能力问题”,虽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却混淆了“引导”与“掌控”的本质区别。

国家对社会风气的作用,绝非通过强制力“设定风向”,而是通过制度建设、价值引领、公共服务,构建让善念得以生长、善行得以弘扬的社会环境——这是“引风”的智慧,而非“控风”的强权。

从制度层面看,公平的分配制度能减少因资源失衡引发的浮躁风气,完善的法治体系能遏制“钻空子”“走捷径”的投机心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让民众在安全感中涵养包容互助的心态。

例如,我国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仅铲除了违法犯罪势力,更清除了滋生“以暴制暴”“人情大于法理”的土壤,让法治信仰成为社会共识;

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弘扬乡村文明,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在乡村焕发新生。

这些实践证明,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搭好舞台”,让民众的正向价值选择有制度保障、有实践空间,而非通过“掌控”迫使民众被动跟随。

从价值引领层面看,国家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时代楷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风气注入精神内核。

从“时代楷模”张桂梅扎根山区办学,到“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守护高原牧民健康,再到“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这些榜样并非国家“强加”的符号,而是民众从心底认同的道德标杆——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其承载的坚守、奉献、担当,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契合。

这说明,国家的价值引领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价值唤醒”,是将民众心中潜在的善念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行动,让“好风”自然形成、持续吹拂。

社会风气的好坏,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国家治理效能与民众参与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脱离民众的主动参与,国家的治理措施再完善,也会沦为“空中楼阁”;若缺乏国家的正确引导,民众的个体行为再积极,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