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战局转折点(1 / 3)
在海战陷入胶着状态时,非洲南端的石油资源带来了转机。
当第一批原油通过远洋货轮运抵广州炼油厂时,整个厂区都沸腾了。
要知道,此前依靠零星采集的石油,炼油厂每天只需开工六小时就能完成定额,而如今非洲原油如黑色洪流般涌来,蒸馏塔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转,即便实行三班倒制度,原油仍在储油罐中积压成山。
工人们不得不踩着没过脚踝的原油进行作业,蒸馏塔顶的火光将珠江夜空染成橙红色,最终永汉不得不紧急增建四家炼油厂,才勉强消化这股能源浪潮。
充足的化工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院的实验机器开始批量生产,从纺织厂的自动织机到军械库的车床,科技成果迅渗透到各个领域。
灵人科学家在石油提炼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重油残渣里分离出一种可塑性极强的白色物质,将其命名为“塑料“。
年轻科学家云仕轩用这种新材料制成的茶杯摔在地上,不仅没有碎裂,反而弹起半尺高,惊得围观工匠们连连称奇:“这比象牙还结实,却比木头还轻便!
“
石油化工业的崛起引连锁反应:永汉机械厂生产的内燃机功率比蒸汽机提升三倍,安装在“飞鱼号“鱼雷艇上,试航时竟甩掉了护航的蒸汽战舰;江南织造局用化纤布料制成的军服,在热带丛林行军三个月仍保持干爽,彻底取代了传统棉布!
户部农业部大臣梅子涵带来的消息更令人振奋——石油提炼的氮肥让试验田水稻亩产突破千斤。
桑明川站在科学院的玻璃穹顶下,看着这些改变世界的明,突然对身旁的徐光启说:“我们正经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这次要用石油点燃文明的火炬。
“
“科技才是真正的力量。
“桑明川在科学院的演讲中强调,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塑料讲台,出清脆的响声。
台下的科学家们注意到,皇帝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机油——今早他刚在实验室调试完新型内燃机。
“远洋作战是我们的短板,蒸汽机续航载重都有限制,但只要掌握科技优势,我们就能让铁船跨越重洋,让炮弹精准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
“他突然指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红漆笔在非洲南端画了个圈,“那里的石油,就是撬动世界的支点。
“
军工部门连夜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战斗力。
军械师们用塑料制造鱼雷外壳,重量减轻四成,在水中航行时噪音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试射那天,郑森亲自督战,当塑料鱼雷命中靶船时,他兴奋地抓住总工程师的胳膊:“这东西在水下比鲨鱼还隐蔽!
“
新型鱼雷艇在印度洋演习中,以三十节的度甩掉鹰国巡洋舰,艇长曾晋鹏通过潜望镜观察战果,现鹰国水兵还在举着望远镜四处张望。
更革命性的变化来自军服,化纤布料制成的夏装吸汗干,陆战队士兵在赤道行军时,再也不用忍受棉布黏在背上的煎熬。
军需官统计数据显示,换装后士兵中暑率下降七成,这让郑森感慨:“有时候,一件衣服比一门大炮更能决定胜负。
“
参谋部内,巨大的海图铺满整张红木桌,参谋们用塑料战舰模型推演战术。
参谋林文澜移动着代表新型鱼雷艇的绿色模型,演示如何利用度优势突破“魔鬼鱼“水雷区:“声呐探测仪能在五百码外现水雷,配合深水炸弹可以开辟安全通道。
“
老将军程子轩摸着胡须质疑:“鹰国的阿姆斯特朗岸防炮炮程占优怎么办?“
林文澜突然掀开桌布,露出藏在下方的沙盘,用红沙堆出炮台:“我们的重炮口径比他们大两英寸,只要保持距离梯次轰击“
话音未落,通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