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新式海军(2 / 3)

加入书签

甲板,望着整齐列阵的舰队,对身旁的兵部海军主事官邱从善说道:“此舰即国之利刃,有此舰队,我永汉海疆可保百年无虞。”

然而,永汉海军的飞展并未让桑明川满足。

他深知,真正的海军强国不仅要有先进的战舰,更要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为此,帝国斥巨资在广州、厦门、上海等地建立大型海军基地,配备了能同时维修五艘战列舰的干船坞,以及可储存十万吨燃油的地下油库。

同时,海军学院扩招三倍,从全国选拔优秀青年学习航海、枪炮、通信等专业知识。

此外,为解决海军人才短缺问题,桑明川打破传统科举制度束缚,破格提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官,其中最年轻的舰长仅二十五岁。

这些举措使得永汉海军在短短数年内便形成了从战舰研、人才培养到后勤保障的完整体系,为后续的远洋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海军体系的日益完善,永汉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海域。

参谋部根据全球战略布局,制定了代号“星链”

的海外基地建设计划,批选址定在马六甲海峡、非洲好望角及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

这些基地不仅配备了先进的船坞和油库,还建立了无线电通讯站和气象观测台,形成覆盖三大洋的补给网络。

其中马六甲基地的建设最为关键,工兵们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炮台可抵御重炮轰击,而隐藏在山体中的地下弹药库能储存上千吨炮弹,基地指挥官汤书竹在竣工报告中写道:“此地扼守东西方咽喉,有此壁垒,我军舰队可纵横印度洋无忧。”

与此同时,海军的装备革新仍在加。

军械局研的新型穿甲弹采用新型钨合金弹芯,可在十五公里外击穿一百毫米厚的装甲,试射时连“龙威号”

的侧舷钢板都被打出碗口大的窟窿。

而舰载雷达的试验也取得突破,尽管探测距离仅有二十海里,但已能在浓雾天气中现敌方战舰轮廓。

雷达工程师林秀峰在日志中记录:“这铁盒子里的电波,终将让大海不再有盲区。”

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架舰载螺旋桨飞机“海燕号”

成功从改装巡洋舰的甲板起飞,虽然滞空时间仅四十分钟,却标志着海军进入海空协同作战的新纪元。

海军学院的课堂上,战术教官们正用立体沙盘推演新型海战模式。

年轻学员们围绕“航母与战列舰孰优孰劣”

展开激烈辩论,有人坚持“巨舰大炮主义”

,认为主炮口径才是制胜关键;也有人提出“制空权决定制海权”

,主张大力展舰载航空兵。

教官郑和海并未直接评判,而是播放了南海演习中水上飞机引导舰炮命中靶船的影像:“未来的海战,没有单一的王者,只有协同的艺术。”

这番话让学员们恍然大悟,纷纷开始研究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细节。

在这股军事革新的浪潮中,普通水兵的生活也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龙威号”

炊事班用上了新式燃油灶,加热罐头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十分钟,已经成为司务长的王大海笑着说:“以前在蒸汽船上做饭像蒸桑拿,现在咱也能吃上热乎菜了。”

而水兵宿舍的化纤吊床不仅重量轻,还能防霉菌,在热带海域执勤时,士兵们再也不用忍受棉布被褥的潮湿黏腻。

更重要的是,海军医院配备了x射线机和磺胺类药物,外科医生周明远在回忆录中写道:“从前一颗子弹就能夺走一条人命,现在腹部中弹的水兵存活率能达到七成,这就是科技带来的生机。”

永汉海军的崛起,如同一颗投入全球海洋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欧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