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世界大战开启(1 / 5)
桑明川站在御书房的世界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红海与波斯湾之间的狭长地带。
地图上的苏伊士运河像一道金色的伤疤,分割着非洲与亚洲。
他转身对身旁的总参谋部官员说道:“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就是打破僵局的钥匙。”
三天后,永汉红海舰队在亚丁湾举行的实弹演习震惊了欧洲各国。
舰载机精准轰炸模拟靶船的模糊相片通过胶质底片传遍欧洲各国的官场和贵族,靶船的轮廓与鹰国运河区的防御工事惊人相似。
与此同时,永汉驻开罗总领事向埃及总督递交了一份“技术援助协议”
,承诺帮助埃及修建贯穿尼罗河三角洲的铁路,条件是获得运河沿岸五公里内的“治安维护权”
。
这个提议让本就对欧洲殖民者不满的埃及贵族心动不已,秘密派代表团前往京师商谈细节。
科技领域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永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成功将喷气动机的推力提升到八百公斤,第一架原型机“流星号”
在西北戈壁进行了十分钟的稳定飞行,机翼下挂载的航空机枪次实现了空中同步射击。
而欧洲联盟的“v-1”
飞弹项目却遭遇重大挫折——因陀螺仪精度不足,试射的三枚飞弹全部偏离目标,其中一枚误炸了荷兰边境的一座风车磨坊,引了荷德两国的外交纠纷。
更让欧洲联盟恐慌的是,永汉宣布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学习基础数学与物理知识。
这份被称为“未来种子”
的政令,让欧洲媒体惊呼“黄种人正在用铅笔征服世界”
。
民间的科技热情持续高涨,在江南制造局,工匠们自组织起来,仿制欧洲联盟的初级光学瞄准镜。
他们利用本地材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性能接近进口产品的瞄准镜,但成本仅为五分之一。
这一成就不仅降低了军方的采购成本,也激了更多民间工匠的创新热情。
京师大学堂的学生社团“格致会”
举办了届机动机械大赛,获奖作品“木牛流马”
能自动沿着预设轨道运送货物,被军方看中用于前线弹药补给。
甚至偏远山区的教书先生,都开始在《三字经》后面添加“声光化电,强国之基”
的新内容。
永汉的义务教育法案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为科技展奠定了基础。
适龄儿童学习基础数学与物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一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许多家长主动送孩子上学,希望他们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
永汉的科技崛起引起了欧洲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欧洲媒体纷纷报道永汉的科技成就,称其为“黄种人的科技奇迹”
。
一些国家开始寻求与永汉合作,希望引进其先进技术。
而欧洲联盟则感到恐慌,加紧研新技术,试图保持竞争优势。
永汉的科技展势头强劲,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
民间的创新热情和国家的支持政策,为科技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永汉正逐步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种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犹如一股汹涌澎湃且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使得永汉的技术转化度比欧洲联盟快了近一倍。
在永汉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新的理念如星星之火,迅燎原。
从科研机构的精密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日夜钻研,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到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工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感,将创新成果迅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