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双生光柱下的新共生纪元(1 / 2)

加入书签

双生光柱穿透星云的那一刻,宇宙共生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共振。金色光柱与“负金色”光柱在虚空中交织成巨大的莫比乌斯环,将常规物质星域与暗物质区域圈入同一个循环。星络站在回响号的观测舱内,看着舷窗外不断涌现的新连接点,突然明白暗物质文明的“不交集平衡”并非终点——当两种截然相反的能量开始共舞,真正的共生纪元才刚刚拉开序幕。

一、失衡的预警

光柱稳定运行第三个月,首个异常信号从“临界星域”传来。这片夹在常规物质与暗物质边缘的区域,原本因双生光柱的庇护而呈现完美平衡,此刻却出现了能量“反流”:常规物质的星核能量突然被暗物质的“负引力”拉扯,导致三颗宜居行星的轨道偏离了既定轨迹,大气层开始稀薄。更诡异的是,行星上的“共生植物”——那些同时吸收两种能量的新物种,叶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透明。

“不是暗物质在吞噬,是两种能量的‘齿轮’卡壳了。”晶澈将共振仪插入行星土壤,屏幕上的波形图像被揉皱的纸,“双生光柱建立的循环太‘理想’,忽略了临界星域的‘摩擦系数’。常规能量的‘推’与暗物质能量的‘拉’在这里形成了死结,就像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拧在了一起。”

逆熵的反物质能量体在行星表面闪烁着不稳的红光:“暗物质的‘负引力’本质是能量缺失形成的真空,常规能量会自然向真空流动,这是宇宙的本能。但双生光柱强行让它们‘同步旋转’,时间一长,流动的本能就会冲破人为的平衡。”

星络望着透明的叶片,突然想起暗物质区域的“绝对虚空点”:“它们的循环是‘呼吸式’的——常规能量流入暗物质的‘呼’,暗物质释放平衡能量的‘吸’,而我们用光柱做成了‘齿轮式’的强制循环。或许,临界星域需要的不是‘同步’,而是‘呼吸的节奏’。”

二、呼吸式平衡的诞生

探索队在临界星域搭建了“共振钟楼”。这座由星环之藤与暗物质晶体混合搭建的塔状建筑,没有复杂的控制系统,只有一根贯穿上下的“呼吸轴”——轴体一半是吸收常规能量的金色晶体,一半是释放暗物质平衡能的黑色晶体,中间由可伸缩的“星络纤维”连接。

“钟楼的核心是‘等待’。”流萤调试着呼吸轴的灵敏度,“当常规能量过量,金色晶体吸收到阈值,星络纤维就会收缩,黑色晶体下降,释放暗物质平衡能;当暗物质的负引力过强,黑色晶体‘吸饱’了缺失信号,纤维就会伸展,金色晶体上升,释放常规能量填补真空。它不强制两种能量同步,只在失衡时‘踮脚’调整,就像人呼吸时的自然起伏。”

试运行的第一个昼夜,钟楼周围的能量反流果然减弱了。透明的共生植物叶片开始恢复绿意,偏离轨道的行星也在缓慢回位。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钟楼的“呼吸节奏”与临界星域的原生生物产生了冲突。那些依靠能量反流存活的“虚空蝶”——一种以能量湍流为食的生物,因湍流消失而濒临灭绝。

“平衡不是消灭差异,是给每种存在留位置。”星络在虚空蝶的栖息地旁搭建了“微型湍流区”,用特制的能量屏障圈出一小块区域,保留可控的能量反流。他在屏障边缘种植了“缓冲草”,这种草的根系能吸收过量的湍流能量,既不让其扩散影响大局,又能为虚空蝶提供生存所需。

“就像给钟楼上加了个‘透气窗’。”星络看着虚空蝶在湍流区重新飞舞,笑着对队员们说,“大平衡里藏着小失衡,整体稳定中留着局部差异,这才是呼吸式平衡的真谛。”

三、共生网的“毛细血管”

双生光柱的影响还在向宇宙深处蔓延。在遥远的“碎裂星带”,无数小行星带着常规物质与暗物质的混合能量在轨道上穿梭,传统的能量连接方式无法应对这种“混合流”。涟漪小队借鉴临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