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李怀德稳妥的选择(2 / 4)
。
从建国之后,国家就一直重视粮食的种植,毕竟作为曾经的农业大国,国家对于农业这一基本盘是不可能放弃的。
更何况工业化转型,还需要农村产出来供血,否则没有财政的支持,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
物力、财力、人力和技术,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才会将工业的架子搭建起来。
后两项还可以用努力和辛勤来克服,可是前两项却必须真金白银的投入。
刚刚建国之初,我国粮食年产量为一亿三千万吨,人均二百四十公斤左右。
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毕竟让百姓吃饱饭吃好饭,始终是国家的夙愿。
到五八年的时候,粮食年产量已经到了两亿吨,人均也突破了三百公斤以上,这也是八十年代之前最高的一年。
三年自然灾害到来之后,年产量直接掉落到了一亿四千万吨左右,人均更是跌落到了不足两百二十公斤,直接成为新中国历史最低点。
相当于粮食产量直接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如此巨大的缺额,已经不是通过行政调配可以抹平的差距。
所以在各个单位的计划分配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单位都无法获得足额的数量。
像轧钢厂这样的大厂,如果人均月定量为三十斤,那么一个月轧钢厂能够从粮食局得到的定额,绝对不会达到三十万斤的足额数量。
更多的是二十六到二十八万斤,其余的只能由轧钢厂自己想办法。
这两年因为形势严峻,如果一个月缺少五万斤的定额,那么就相当于一年只能拿到十个月的足额定量。
一年差距两个月的定量,那就是六七十万斤的粮食,把李怀德卖了都凑不足这个窟窿。
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是,这个窟窿还是全国上下都存在的,就连相互拆解都无法做到。
当内部循环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只能借助外部的力量。
可是因为这些年受到西方封锁,加上又和老苏的关系不是那么的稳定,所以国家对于粮食的进口之路,走得格外艰难。
何雨柱可以毫不迟疑的肯定,在这种大形势之下,如果娄半城能够做出贡献,那么他绝对会得到一套金身光环,足以在风暴来临之后,护住他的安全。
对于这种双赢的事情,在何雨柱看来,娄半城得到的功劳越多,那么国家得到的实惠只能够多。
所以他更倾向于通过娄半城私人的渠道,把走私粮食这件事情做大做强。
可惜,李怀德做出了更为稳妥的选择,不希望和有关单位牵扯在一起。
何雨柱还想更加努力一把。
“领导,如果选择稳妥的方式,那么要是娄半城看不上我们的条件怎么办?”
毕竟轧钢厂能够给对方的,也就是一个工人的身份。
在何雨柱看来,这样的投入和产出绝对不相匹配。
听到何雨柱的话,李怀德冷笑了一声,脸上浮现出作为官员的坚定和一丝狠厉。
“看不上?只要国家需要,总能够让他看得上的,就看这个娄半城聪明不聪明了,能够都得到实惠的事情,最后要是变成他单方面贡献,那可就只能怪他不识相了。”
无声地抿了抿嘴,何雨柱终于见识到体制内冷库的一面。
当大势来临的时候,个人的意志,有时候能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都完全不被重视。
而无数事实证明,想要逆流而上,妄图螳臂当车的人,下场都不是那么的美丽。
或许是感觉到何雨柱的沉默,害怕吓到了他,李怀德当即拍了拍他的手臂安慰起来。
“有时候,我们都是这个时代随波逐流的人,大局来临之时,我们能够做的只有顺应潮流,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
大局为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