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狼烟骤起(一)(2 / 3)
p>他与陈恪秉烛夜谈,从东南倭情到练兵心得,从朝堂纷争到未来抱负,无所不及。
临行前,戚继光郑重地将自己数卷亲笔绘制的阵法图、练兵心得手札赠予陈恪。
这些并非泛泛之谈,而是戚继光能在东南屡建奇功的核心机密,凝聚着戚继光对倭寇战法的深刻理解。
“子恒,此乃戚某多年微末心得,或于子恒练兵强军有所裨益。东南局势未靖,戚某不敢久留,就此拜别!”
戚继光抱拳,眼中满是诚挚与托付。
陈恪郑重接过,深知这些凝结着实战经验的册子价值连城:“元敬兄厚赠,恪感激不尽!东南海疆,赖兄与俞兄砥柱中流,万望珍重!他日扫清倭氛,再与兄痛饮!”
两人在靖海伯府门前拱手作别,戚继光翻身上马,带着陈恪的期许与对东南局势的隐忧,绝尘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官道烟尘中。
送走戚继光后,陈恪的生活似乎重归平静。
他按部就班地往来于火药局、兵部衙门和裕王府之间。
火药局的改制已步入正轨,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已然建立,工匠们士气高昂。
陈恪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更大规模扩产的可行性研究,同时秘密筹备着新式火器的研发,和火器制造并入火药局的一体式计划。
兵部的事务则繁杂依旧。
各地卫所糜烂的奏报、军饷拖欠的告急文书、将领升迁调动的争议,如同雪片般堆满案头。
陈恪以其特有的高效和务实作风处理着,该驳回的驳回,该协调的协调,该压下的压下。
而北面鞑靼及蒙古各部蠢蠢欲动的消息,几乎年年都有,今年似乎也并无特别。
对于这些消息,兵部上下,乃至内阁,并未给予过多重视。
毕竟,在明朝与蒙古长达两百年的对峙中,这种“蠢蠢欲动”几乎是每年的必备节目。
但是陈恪尤其重视来自北疆的军报。
因为陈恪非常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游牧经济极其脆弱,一场“白灾”——指特大雪灾,就足以让大批牲畜死亡,使整个部落陷入生存危机。
为了生存,南下劫掠富庶的农耕地区,便成为其最直接的选择。
此外,原本的历史上明朝断绝“马市”边境贸易,断绝了蒙古贵族获取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稳定渠道,也加剧了其通过武力掠夺的冲动。
这种基于生存压力的周期性寇边,如同草原上的季风,年复一年,似乎成了大明北疆无法摆脱的宿命。
如果细挖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是蒙古部落内部权力更迭时,新上台的首领往往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树立威望,巩固统治。
俺答汗作为此时蒙古最具实力的首领,其野心和行动力都不容小觑。
历史上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俺答汗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耻辱,在这个时空虽因他的预警和常远山的协助得以避免重演,但蒙古的威胁从未真正解除。
俺答汗雄踞河套,实力雄厚,其野心绝非小打小闹的劫掠所能满足。
这些看似“常态”的异动,在他眼中,更像是风暴来临前的涟漪。
因此,陈恪要求北线边镇和兵部职方司提高警惕,加强侦测,不可因循懈怠。
————
裕王朱载坖经历了景王薨逝的风波后,地位愈发稳固,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陈恪在裕王府的讲读,则注重引导裕王关注实务。
他结合东南抗倭、北边防务、乃至最近的江西倭患与俞大猷事件,深入浅出地剖析国策得失、吏治弊端、用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位未来储君的政治视野和施政理念。
裕王也常就一些敏感政事私下征询其意见,因景王已逝,陈恪的顾忌也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