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琅琊夜叙下(1 / 2)
&0t;只是阻力太大。
&0t;胡宗宪长叹一声,接过话头&0t;你在苏州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0t;
陈恪举杯一饮而尽,喉结滚动间,辛辣的酒液滑入喉中:&0t;是啊,官商勾结,若无通倭罪为引,还真是铁板一块。
&0t;
&0t;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0t;胡宗宪的声音低沉,手指在杯沿上来回滑动,&0t;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t;
他抬眼看向陈恪,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0t;年初时,我闻你献开海之策,当时便断定你必不能成。
&0t;
窗外雨势渐大,一道闪电划过。
&0t;只做一个孤臣,没有助力,你是斗不过整个江南走私链的。
&0t;他顿了顿,&0t;这和你的能力无关。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0t;
陈恪轻咬舌尖,稍微思索,便明白胡宗宪话中深意——在全民走私的情况下,稍有不慎,比徐海之流更甚的倭患会愈演愈烈。
&0t;部堂明鉴。
&0t;陈恪轻声道,&0t;苏州通倭案并没有了结,在许多旁证下,也未必就能全数定罪。
&0t;他望向窗外的雨幕,&0t;士绅、商贾、官员,甚至将领利益绑定都太深了。
&0t;
胡宗宪突然话锋一转,眼中精光乍现:&0t;但圣明皇上给你指了一条明路。
&0t;他向前倾身,压低声音,&0t;勋贵,这股旁落的力量重新崛起,届时你将不再是孤军奋战。
&0t;
陈恪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嘉靖无论是让常钰接替自己,又或者是赐宅邸,都像是让陈恪以军功入勋贵的表现。
正思虑间,陈恪忽然意识到胡宗宪一直在谈论自己,却不谈论自身立场。
不由开口问道:&0t;部堂既然赞成开海,何不?&0t;
胡宗宪的头微微抬起,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满腹心事都吸入肺中。
&0t;你当为何我为浙直总督却总行缓策?&0t;他的声音带着几分苦涩,&0t;江南的士绅不希望倭患灭绝,而朝堂也&0t;
陈恪脑海中闪过四个字——养寇自重。
但胡宗宪明显是被迫的,他所说的&0t;朝堂&0t;,大概是指严家。
陈恪听闻,张居正举荐了不少人安插九边施行新政,包括自己这个‘帝党新秀’的崛起,这一切都预示着严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将慢慢改写。
而胡宗宪显然成为了严党最大的依仗——只要倭患不亡,胡宗宪的地位就稳固,从而让严党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
&0t;呵&0t;陈恪突然哑然失笑,下意识偏头看向窗外,随即意识到失礼,连忙道:&0t;抱歉,部堂。
只是&0t;他斟酌着词句,&0t;这又是何必呢?&0t;
胡宗宪自然明白陈恪言下之意——为何不脱离严党?
他整理了一下袖口,布料摩擦出轻微的声响:&0t;子恒,你年轻,有能力,有冲劲,未来还有更多力量等你去掘,时间对你来说还很长。
&0t;他的目光变得深远,&0t;但我不行。
恩师已经七十多了&0t;
胡宗宪的声音突然停滞,片刻后才继续道:&0t;我胡宗宪可以不做君子,但绝不能做小人。
&0t;
烛火摇曳中,陈恪再一次感受到对面这位封疆大吏内心的挣扎。
那双眼中的痛苦与坚定交织,像是拼尽全力也挣脱不开的牢笼。
&0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