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殿试上(2 / 3)
》曰:‘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国用浩繁,生齿日众,开源节流,自古皆然。
然开源之道,或言重农桑,或言兴商贾,或言开矿冶,或言通海市;节流之方,或言省冗费,或言汰冗员,或言禁奢靡,或言核虚冒。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特以‘开源节流’之策问尔诸生:二者孰为轻重?何以并行不悖?当务之急何在?长治久安之策何出?尔等其各抒所见,务求切中时弊,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知乎收藏夹《明代殿试题目解析》自动翻开:【当殿试题目直指财政核心时,通常意味着帝王已有定策,意在寻求执行路径与舆论支持】。
刹那间,众生百态,尽收陈恪眼底。
前排几位须微白的老成贡生,眼中闪过一丝茫然,随即便是深深的忧虑。
他们熟读经史,对“节流”
之道引经据典自不在话下,可这“开源”
二字,尤其联想到近日朝野风传的“开海”
之议,却让他们心头打鼓,笔尖仿佛有千斤重。
温应禄眼中精光爆射!
他猛地抬头,望向御座方向,胸膛剧烈起伏。
开源!
这正是他心中所想!
他几乎要拍案而起,强自按捺住激动,深吸一口气,眼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仿佛已看到笔走龙蛇、直抒胸臆的场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谨则眉头紧锁,口中无声地念叨着“开源节流……开源节流……”
,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动,似乎在推演着如何将“开源”
之策融入他那套引经据典、四平八稳的文章框架中。
亦有数人,如梁梦龙、殷士儋等,眼中闪烁着思虑的光芒,显然已在心中飞快地权衡利弊,构思破题之法。
更多的则是茫然与紧张交织。
有人额头冒汗,有人手指颤抖,有人眼神飘忽,显然被这直指国策核心的题目震得心神不宁。
陈恪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嘉靖帝此举,无异于将开海新政的种子,借着殿试这抡才大典的东风,正式播撒于天下士子心中。
就在此时,御座之上,嘉靖帝的目光再次投向陈恪,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近前几位重臣耳中:
“陈卿。”
陈恪立刻躬身:“臣在。”
嘉靖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四年前,你初登这金殿,是坐在何处?”
陈恪心头微动,抬手指向丹墀之下,靠近御座右侧前方的一个位置,声音平稳:“回陛下,臣当时便坐在彼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旁垂手侍立的严嵩,补充道:“彼时,严阁老便坐在臣的前方不远。”
严嵩闻言,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脸上立刻堆起慈和的笑容,接口道:“靖海伯少年英雄,才华横溢,当时老夫便已看出不凡。
殿试文章,字字珠玑,立意高远,实乃我大明栋梁之材!”
他声音温和,带着长者对后辈的赞赏,仿佛全然忘却了当初殿试时,他那审视的目光曾给陈恪带来的无形压力。
陈恪面上恭敬应道:“阁老过誉。”
心中却暗自腹诽:“是啊,看出不凡了,当时您老那目光如针似芒,盯着我看,能看不出来么?”
那目光中的审视、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至今想来,仍让他记忆犹新。
嘉靖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几分,竟透出一种罕见的、近乎“如沐春风”
的温和。
他微微颔,不再言语,目光重新投向殿下奋笔疾书的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