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殿试中(2 / 3)

加入书签

画了一个“△”

,评语冷峻:“泛泛而谈,顾左右而言他。

于开源节流之要旨,未得精要,更无切实可行之策。

非实干之才。”

严嵩的话,陈恪心中暗自认同。

陈谨的文章,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锐气与洞见,对于当前大明积弊深重、亟需猛药去疴的局面,这种“徐徐图之”

的论调,无异于隔靴搔痒。

严嵩需要的不是这种万金油式的“笔杆子”

,而是能冲锋陷阵、锐意革新的干才。

陈恪接过卷子,目光落在陈谨所答的青词部分。

这是嘉靖帝额外要求加试的题目,以“感应天心”

为题。

陈恪一看之下,差点失笑。

陈谨显然将他靖海伯府上的“点拨”

奉为圭臬,遣词造句极尽华丽铺陈之能事,“玄穹垂象”

、“紫气东来”

、“星宿列张”

等词句信手拈来,堆砌典故,营造出一种玄之又玄的氛围,竟隐隐有几分自己当年为迎合嘉靖而写青词的影子。

“这小子……倒是个写青词的好材料。”

陈恪心中暗忖,带着一丝无奈和自嘲,“让他去实干,怕是难有作为。

但若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专门炮制这些玄虚文章,倒也算物尽其用。”

他提笔,在严嵩的“△”

旁,也画了一个“0”

,评语简洁:“文采斐然,青词尤佳。”

算是肯定了其在“务虚”

方面的特长,然后递还给徐阶。

徐阶接过,看到陈恪的评语,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

严嵩则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阅卷继续进行。

一份份承载着士子心血与抱负的卷子在考官们手中流转,画圈、画三角、画叉,无声地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每位考生的卷子都需经数位考官之手,佼佼者或许能赢得满纸“0”

,但这并非终点。

按惯例,只有最顶尖的二十份卷子,才有资格被送入西苑精舍,呈至嘉靖帝的御案前,由那位深居简出的帝王亲自圈定三鼎甲及前十名的最终归属。

陈恪作为阅卷官之一,几乎看遍了所有卷子。

他看得越多,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感觉便越重。

透过这些精心雕琢的文字,他仿佛看到了大明各地士林对新政的态度缩影。

支持“开源”

,尤其是涉及“开海通商”

、“兴办工商”

等敏感议题的卷子,寥寥无几。

即便有,也大多如陈谨般语焉不详,或如温应禄般虽有锐气却失之偏激。

更多的卷子,或明或暗地强调“节流”

为先,主张“重本抑末”

,甚至不乏对“与民争利”

、“动摇国本”

的隐晦批判。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变革的深深警惕和对现有秩序的顽固维护。

他看到了殷士儋的卷子。

这位实干派在策论中大胆提出“于闽粤择良港设市舶司,严加管束,以海贸之利养水师,以水师之威护商道”

,并辅以具体的税制、监管设想,虽略显粗糙,却直指要害,充满锐气。

然而,这份卷子在几位考官手中流转,只得了两个“0”

由陈恪与沈文昭所画,一个“△”

由徐阶所画,评语“立意尚可,然举措操切”

,以及严嵩和赵文华毫不留情的“x”

评语“妄议祖制,蛊惑人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