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义重生轻死知己(2 / 6)

加入书签

兵,如此孤注一掷的渡江作战。

    你有如此精兵,为何不在淮河与金军作战呢?非得到长江才防守反击是吗?这是什么道理?在军议中,阿兀奎其实也同意了苏保衡的做法,但此时此刻,阿兀奎恨不得回到几日前,狠狠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因为没有内外营寨,也没有大小营寨,所以在辛弃疾正面突破水寨大门之后,阿兀奎就只能在裕溪之畔的平原上,与八百靖难甲骑作战了。

    到了此时,阿兀奎还是十分乐观的。

    一千神锋军正军加上八千签军,九千人打你们八百骑,还有什么悬念吗?用人数淹也能淹死你们!但具体实行起来,阿兀奎就面临了一个重大问题。

    这八千签军虽然都是从淮西征来的青壮,甚至还有不少投降的宋军,而且被折腾到现在依旧还活着的,身体也都还算健壮。

    但金军在北方征签,也还是会发根长矛,编练两天,并且配置一些军官指挥的。

    可由于时间紧迫,从淮西征募的八千签军只是担任挖沟渠、拉纤绳的任务,其中有工头,而且不少,但金军军官只有寥寥数人,军事指挥系统趋近于无。

    现在驱逐着这些签军去垫刀头,只要辛弃疾将通路让开,这八千签军不直接逃跑就见鬼了。

    若是让一千神锋军去正面迎敌,且不说用正军给签军垫刀头,阿兀奎的麾下会怎么想,就说没有人监管,真当这些被欺负惨的强军不敢倒戈一击吗?

    且不说阿兀奎陷入了纠结之中,另一边,辛弃疾在攻占寨门之后,同样也有些犹豫。

    一方面,这个水寨再大也是分水陆两部分的,陆上范围大约宽两里,长四里,相当于一个狭长的长方形,骑兵在这个地形中,对战如此多的步卒,根本没有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