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南朝梁官员徐奣(2 / 3)

加入书签

p>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徐奣毫不畏惧。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叛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长途奔袭,疲惫不堪,且不熟悉新吴的地形;而自己的义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士气高昂,熟悉地形,且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于是,徐奣决定采取“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新吴的山地地形,与叛军展开周旋。

侯子鉴率军抵达新吴后,见徐奣的义兵人数较少,便骄横轻敌,下令全力进攻。徐奣按照预定计划,率领义兵佯装败退,将叛军引入了事先设好的埋伏圈。当叛军进入埋伏圈后,徐奣一声令下,埋伏在山上的义兵顿时杀出,滚木礌石、弓箭齐发,叛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徐奣亲自率领精锐将士,从山上冲杀下来,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义兵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叛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侯子鉴见势不妙,只好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义兵的士气,也让新吴百姓更加坚定了抵抗叛军的信心。然而,侯景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又先后派遣多支叛军前往新吴镇压徐奣的义兵。徐奣率领义兵将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与叛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徐奣身先士卒,多次身负重伤,但他始终坚守在战场上,指挥义兵奋勇杀敌。义兵将士们在他的感召下,也个个舍生忘死,与叛军浴血奋战。

可是,叛军的实力毕竟太过强大,而徐奣的义兵虽然英勇抵抗,但由于缺乏外援,粮草和兵器也日渐匮乏,战斗力逐渐下降。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叛军凭借着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对徐奣的义兵发起了猛攻。徐奣率领义兵将士们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兵阵地被叛军攻破。徐奣在战斗中多处负伤,力竭被俘。

徐奣被俘后,被叛军押解到了侯景面前。侯景早就听说过徐奣的才勇,也深知他在江南地区有着很高的威望。为了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侯景决定亲自劝降徐奣。侯景先是好言相劝,许诺只要徐奣愿意归降,便会任命他为高官,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让他享尽荣华富贵。

面对侯景的利诱,徐奣丝毫不为所动。他怒视着侯景,义正言辞地痛骂道:“你这个乱臣贼子,背主求荣,犯上作乱,攻陷都城,杀害君主,屠戮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人人得而诛之!我徐奣身为梁朝臣子,深受国恩,岂能与你这等叛贼同流合污?今日我虽被俘,但我心向朝廷,宁死不屈!你休想让我背叛梁朝,背叛天下百姓!”

侯景见徐奣态度坚决,毫无归降之意,反而对自己痛骂不已,顿时恼羞成怒。他没想到徐奣竟然如此冥顽不灵,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侯景下令将徐奣关押起来,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企图用酷刑逼迫他屈服。然而,无论遭受多么残酷的折磨,徐奣始终坚贞不屈,他的骂声从未停止,他对梁朝的忠心也从未动摇。

侯景见徐奣宁死不降,知道再无劝降的可能,便下令将徐奣杀害。在临刑前,徐奣神色自若,他面向建康的方向,跪拜行礼,口中高呼:“陛下,臣无能,未能平定叛贼,保卫都城,臣唯有以死明志,追随陛下于地下!”随后,徐奣英勇就义,年仅不详,大约在梁太清三年(549年)前后。

徐奣遇害的消息传到新吴后,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许多人自发地为他举行哀悼仪式,缅怀这位忠义之士。徐奣的事迹也很快传遍了南朝各地,人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所感动,称他为“南朝义士之楷模”。

后来,南朝史学家在编撰《南史》时,特意将徐奣的事迹载入史册,将他列为忠义之士,以表彰他在侯景之乱中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南史》中对徐奣的评价极高,称他“临危受命,聚众抗敌,被俘不屈,骂贼而死,可谓忠烈之士也”。

徐奣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