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西晋大臣徐景嵩(2 / 2)
;三是选拔边疆善战之士充实军队,利用其熟悉地形的优势,组建“边防突击队”。
这些建议得到了司马模的采纳,关中地区的局势一度趋于稳定。据《晋书·南阳王模传》记载,司马模在关中“抚恤百姓,收集兵众”,使得“关中粗安”,这其中离不开徐景嵩的辅佐。徐景嵩还曾亲自参与军事行动,在永嘉元年(307年)平定关中流民叛乱中,他协助司马模调度军队,制定分路合围战术,最终击溃叛军,收复被占据的县城。此次平叛后,徐景嵩因功被加授“鹰扬将军”,这一荣誉官职既是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也反映出他在司马模幕府中地位的提升。
然而,西晋王朝的颓势已无法逆转。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刘渊正式称帝,建立汉赵政权,随即大举进攻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汉赵军队多次围攻洛阳,西晋中央政权岌岌可危,关中地区也面临着更大的军事压力。此时,司马模的关中防御体系虽仍在运转,但因朝廷援军断绝、粮饷匮乏,逐渐陷入困境。徐景嵩曾建议司马模“联陇右诸郡,合兵拒敌”,试图联合西北其他势力共同抗敌,但由于各郡自保乏力,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永嘉五年(311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席卷而来,史称“永嘉之乱”。这一年,汉赵军队如狂风暴雨般攻破了洛阳城,晋怀帝不幸被俘,西晋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消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遍关中大地,人们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原本高昂的斗志瞬间消散。
就在人心惶惶之际,汉赵的大将刘聪派遣刘曜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关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司马模匆忙组织起军队进行抵抗。然而,双方兵力悬殊,司马模的军队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刘曜的大军。
不仅如此,司马模的军队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军心涣散,士兵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毫无斗志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模的军队如何能与刘曜的虎狼之师抗衡呢?
经过一番激战,司马模的军队最终难以抵挡刘曜的猛攻,战败已成定局。长安失守,这座曾经的都城如今落入敌手。司马模本人也在混乱中被刘曜俘虏,成为阶下囚。
可怜的司马模,本是一方诸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而西晋王朝的覆灭也似乎已成定局。
关于徐景嵩的结局,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仅能从零星史料中推测。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长安失守后,徐景嵩并未投降汉赵,而是率部分残兵退回安定郡,继续坚守。但此时的安定郡已孤立无援,在汉赵军队的持续进攻下,最终被攻破,徐景嵩可能战死沙场;另一种说法是,他在战乱中带领部分百姓逃往凉州,依附河西张氏政权,但因缺乏具体记载,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无论结局如何,徐景嵩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始终以“匡扶社稷”为己任,从坚守边郡到辅佐藩王,用行动践行了官员的职责。
徐景嵩的生平,是西晋末年众多基层官员的缩影。在王朝崩塌的前夜,他们没有宗室诸王的权力与野心,也没有名将的赫赫战功,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维系着秩序的底线。他们的事迹或许不够惊天动地,却让这段黑暗的历史中,多了一丝坚守的微光。徐景嵩的故事提醒后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无数平凡官员的选择与努力,同样是构成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或许无法改变王朝覆灭的命运,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守土有责”的担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