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东晋将领徐曅(1 / 2)

加入书签

在东晋与前秦对峙的烽火岁月中,将领徐曅的名字虽未如谢安、朱序般显赫,却以其贯穿襄阳保卫战与前秦羁旅的特殊经历,成为乱世中中层将领命运的典型缩影。这位见于《晋书·朱序传》的军事人物,在孝武帝太元年间的南北交锋中,先是以部将身份坚守襄阳孤城,城破后沦为俘虏,继而随主将朱序辗转于前秦阵营,其生平轨迹虽记载简略,却清晰勾勒出东晋与前秦政权博弈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忠义与生存的复杂抉择。

徐曅的早年经历虽未见于史料记载,但结合东晋军政体系与他后来的任职轨迹可推知其成长背景。东晋偏安江南后,北方士族南迁与南方本土势力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门阀军事体系,地方将领多依托宗族关系或军功晋升。徐曅能够成为南中郎将朱序的麾下将领,必然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与作战经验。朱序作为东晋名将,早年曾平定司马勋叛乱、击败前燕军队,麾下聚集了一批久经沙场的将士,徐曅能跻身其中,侧面印证了他在当时军中的认可度。

太元二年(377年),朱序调任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徐曅随之赴任,开启了他与襄阳这座军事重镇的命运交织。襄阳地处汉水上游,是东晋抵御北方政权南侵的战略要地,素有“荆襄屏障”之称,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江淮腹地的安全。当时前秦天王苻坚已先后灭亡前燕、前凉,统一北方,正积极筹划南下灭晋,襄阳自然成为其首要攻击目标。徐曅抵达襄阳后,便投身于城防整备工作,与其他将士一同加固城墙、囤积粮草、训练士卒,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太元三年(378年)正月,苻坚派遣其子苻丕统领杨安、慕容垂、姚苌等名将,率十七万大军分四路合围襄阳,拉开了襄阳保卫战的序幕。这场战役的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东晋守军虽具体数量不详,但相较于前秦的十七万大军,无疑处于绝对劣势。作为朱序麾下的核心将领之一,徐曅承担着关键的防御职责,其具体防守区域虽未明确记载,但从战役进程来看,他必然活跃于城墙防御、兵力调度等核心战场。

战役初期,朱序因前秦无舟船而放松警惕,未在汉水设防,这一疏忽险些酿成大祸。秦将石越率五千骑兵乘夜渡汉水,突袭襄阳外城,缴获百余艘船只供后续秦军渡河。危急时刻,徐曅随朱序迅速组织反击,退守内城坚守。此时朱序之母韩氏亲自登城勘察,发现西北角城墙薄弱,率女仆及城中妇女另筑二十余丈新城墙,即后世闻名的“夫人城”。徐曅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配合,调度兵力防守新筑城墙,确保防线稳固,为后续持久战奠定了基础[__LINK_I]。

随着秦军完成合围,攻城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苻丕下令轮番猛攻,使用云梯、撞车等器械持续冲击城墙,徐曅与将士们昼夜轮守,凭借弓箭、滚石、火油等防御器械顽强抵抗。史料记载“朱序屡屡出战,击败秦军”,这些局部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徐曅等中层将领的奋勇作战。他们不仅要应对正面攻城的秦军,还要防备敌军的夜袭与佯攻,在粮草逐渐短缺、士卒疲惫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种坚守持续了近一年,创造了东晋抗秦史上的防御奇迹。

然而,长期的围困终究消磨着守军的意志。太元四年(379年)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暗中降秦,愿为内应,导致防线出现致命缺口。苻丕抓住机会下令总攻,秦军从李伯护引导的方向突破城防,襄阳城最终陷落。城破之际,徐曅并未选择投降或逃亡,而是随朱序继续抵抗,直至力竭被俘。这一选择彰显了他作为东晋将领的忠义气节,与李伯护的叛变形成了鲜明对比。苻坚因赏识朱序的气节,未加惩处,反而任命其为度支尚书,徐曅作为朱序的核心部将,也随之归入前秦阵营,被迫开始了异国羁旅生涯。

被俘后的徐曅,始终与朱序保持着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