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臣徐详(4 / 5)

加入书签

着谦逊淡泊的心态,坚决推辞掉孙权欲授予给他的部队。

在黄武年间,是仪前往皖城,在将军刘邵麾下效力。其间,他巧妙运用智谋,成功诱骗曹休进入圈套,进而一举将其击溃。此次战功赫赫,使得是仪荣升为偏将军。之后,他奉诏入朝,全面掌管尚书事务,并总管朝廷之外的众多官员。同时,他还肩负起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重要责任。此外,是仪更身负教育众公子读书学习的使命,可谓是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外交贡献:

在嘉禾三年的时候,蜀汉那位睿智聪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三国大地,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与震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之主孙权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辩且机智过人的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汉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并增进彼此的友好情谊。

是仪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汉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虑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东吴的诚意与善意。当他终于抵达蜀汉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成功地赢得了蜀汉君臣们的好感与信任。

回到东吴之后,是仪详细地向孙权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与成果。孙权对于是仪出色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赞赏有加。不久之后,孙权便任命是仪担任尚书仆射一职,让他在朝堂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直言进谏: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赤乌五年。此时的孙权已经下定决心要立自己的儿子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册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鲁王傅的是仪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于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仪毅然决然地上疏给孙权,表达了自己对于二宫待遇问题的看法和担忧。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然而,孙权并没有立刻采纳他的意见。

但是,是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着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继续上疏,前后多达三四次之多。尽管每次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毫不退缩。

最终,是仪的坚持和忠诚打动了孙权。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二宫待遇的问题,并逐渐认识到了是仪所言不虚。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二宫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宫廷内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个人品德:

是仪一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来不会畏惧任何强权势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绝不偏袒徇私。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深受众人的敬重与爱戴。

而且,是仪为官数十年来,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过失或差错。他一心为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致力于为国家和百姓谋取福祉。不仅如此,他从不利用职权之便去经营自家的财产,更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或恩惠。

此外,是仪还十分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只要遇到有才华、有德行之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举荐,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重用,为国效力。同时,他也经常会针对各种政务问题进献良策,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当是仪年老病重之时,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在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要求家人在办理后事时一切从简,切勿铺张浪费。就这样,这位德高望重的忠臣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安详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奋斗。

胡综的影响

对东吴政权稳定的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