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妄之灾徐彪(3 / 6)

加入书签

伟岸的相貌。

张温之父名为张允,此人向来轻视钱财而重视贤德之士,因此在扬州郡一带声名远扬,并担任了孙权帐下的东曹掾一职,但后来不幸离世。

张温自幼便开始修习节操,随着年龄渐长,他那奇异伟岸的容貌也越发引人注目。孙权偶然听闻了关于张温的传闻后,不禁对这位青年才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向朝中诸位大臣询问道:“这张温之才能品行,能够与当今的哪位贤达相媲美呢?”此时,大司农刘基站出来回答道:“依臣所见,张温之才或许可与全琮等量齐观。”然而,太常顾雍却摇了摇头,表示异议:“刘大人怕是尚未深入了解张温此人啊。以微臣之见,张温堪称当世无双,实难有与其比肩者。”孙权听后微微颔首,笑着说道:“若是果真如此,那张允也算后继有人,未曾身死啊!”言罢,即刻下令征召张温入朝觐见。

张温此人,不仅相貌堂堂,更是满腹经纶,其谈吐之文雅,犹如春风拂面;对答之流畅,恰似行云流水。每一言每一语皆蕴含着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令在场的旁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就连一向威严的孙权也不禁为之动容,并对他礼遇有加。

待召见结束,张温缓缓步出宫门之时,早已等候在外的张昭赶忙上前,紧紧地握住了张温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夫将这一片赤诚之心交托于你,其中深意,想必你定能明了。”张温微微颔首,表示心领神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孙权便正式任命张温为议郎以及选曹尚书。因其办事得力,深得孙权信赖,没过多久,又再次升迁,被委以太子太傅一职。由此可见,张温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此时的张温正值三十二岁的壮年之际。他肩负着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使命——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临行前,孙权亲自为他送行,并郑重其事地叮嘱道:“先生此去,路途遥远,实非我本意让您远行啊!只是担忧那诸葛亮不能洞悉我之所以与曹操有所往来的真正意图,故而才不得不委屈先生此番奔波一趟。若国内的山越之乱能够彻底平息,届时,我们便可全力向曹丕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至于作为一名使者所应遵循的准则,便是只需接受既定的命令即可,对于那些无谓的言辞则无需理会。”

面对孙权的殷切嘱托,张温恭敬地回应道:“陛下谬赞了,微臣在国内未曾参与过亲近大臣们的机密谋划之事,对外交往亦缺乏独当一面、随机应变的才能。恐怕难以拥有像张仪那般宣扬我国国威的本领,更无法企及郑国子产那样善于阐释事理的高超水平。然而,即便如此,微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望。”言罢,张温毅然转身踏上了前往蜀国的征程。然而,那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其见识之深远,思考之透彻,令人赞叹不已。他必定能够洞悉您的神明般的思虑以及灵活屈伸的权宜之计。再加上朝廷犹如上天降下的恩惠一般,对局势的把握恰到好处。如此一来,若我们推测诸葛亮内心所想,定然不会存在丝毫的猜疑与顾虑。

当张温抵达蜀国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宫廷,恭敬地呈上了表章。在这篇言辞恳切的表章之中,他这样写道:“遥想古代之时,商高宗在守丧期间依然能够让殷商之国祚得以再次复兴昌盛;周成王尚且年幼之际,便能使得周朝凭借德政而实现天下太平。他们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声名威望更是如雷霆万钧,震彻四海。

而今,陛下您拥有着聪慧绝顶的天资,足以与那些古代的圣贤相媲美。身边又有众多贤良的大臣尽心竭力地辅佐您处理政务,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人才济济,精英们就像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样闪耀夺目。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的人们,都纷纷仰望着您的非凡风采,怀着满心的欢喜之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依靠。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